股息類ETF投資的新視角
2025年09月19日 07:19 GMT
在股息類ETF投資領域,股息殖利率ETF與股息成長ETF長期被簡化為「高分紅」與「分紅成長」的差異,但透過因子回歸與跨市場實證可見,二者實質分別對應價值與品質兩大核心因子,其風險收益特徵由指數編制規則決定,而非單純分紅政策。
基於此,我們可以從指數編制規則解構、不同市場週期表現複盤、風險控制機制分析等角度來拆解這兩類股利類ETF,以為投資人進行全球資產配置提供資料支撐與決策參考。
編制規則如何決定ETF的特點
股利類ETF的核心差異源自於指數編製規則對成分股的篩選邏輯,這種規則設計直接決定了產品的因子屬性,進而影響長期收益與風險特徵。
高股息殖利率ETF
以美股先鋒高股息收益率ETF(VYM)為例,其追蹤的富時高股息收益率指數採用「預期股息率排名+市值加權」規則:首先剔除過去12個月未派息或預計不派息的公司,再按預期股息率對剩餘股票排序,納入前50%標的並按市值加權。這種篩選邏輯天然傾向於「股價下跌(估值低)但分紅穩定」的企業——股息率計算公式(年度股息/股價)決定了,當股價下跌而分紅未同步縮減時,股息率會被動上升,使指數自然納入更多低估值股票。
因子迴歸資料驗證了這個屬性:2006-2025年,VYM對HML(高減低,價值因子核心指標)的負荷達0.35,與傳統價值ETF的0.37幾乎持平,且二者在ROE(淨資產收益率)上表現接近。產業分佈進一步印證價值傾向:VYM前三大產業為金融、科技、醫療保健、消費防禦,與VTV的產業權重大部分重疊。
港股市場的高股利指數也遵循類似邏輯。恆生港股通高股息指數要求成分股連續3年派息,且過去12個月股息率排名前50%,同時剔除股價下跌超50%的「股息陷阱」標的。該指數對HML因子的負荷達約0.41,成分股平均本益比(PE)約6.48倍,顯著低於恆生綜合指數的約10倍,價值屬性更為突出。
股息增長ETF
股息成長ETF的核心邏輯是“分紅可持續性”,其編制規則隱含對企業盈利品質的嚴格篩選,最終呈現出清晰的品質因子屬性。
以美股先鋒股息增長ETF(VIG)為例,其跟踪的標普美國股息增長指數設置兩大關鍵門檻:一是連續10年提高股息(剔除分紅中斷或下降的標的),二是主動剔除股息率排名前25%的公司(避免「高股息控制基本面惡化風險」的陷阱),同時單隻股票權重度不超過4%以掩蓋基本面惡化風險。
這種規則直接篩選出“盈利穩定、現金流充沛”的企業:VIG成分股平均ROE長期維持在15%以上,顯著高於VYM的10%;在因子載荷上,VIG對RMQ(穩健盈利因子,衡量盈利波動性)的載荷達0.42,對CMA(保守投資因子,衡量資產負債表審慎性)的載荷0.28,均高於標普500指數(RMQ載荷0.15,CMA載荷0.08)。在產業分佈上,VIG科技股佔比30%左右,醫療保健約佔18%,兼顧成長屬性與獲利穩定性,與品質因子的產業偏好高度一致。
日本市場的Wisdom Tree Japan Hedged EquityETF(DXJ)進一步強化了股利成長ETF的「股利永續性」邏輯。該基金追蹤Wisdom Tree Japan Hedged Equity Index,指數篩選規則較為複雜,要求成分股在日本註冊並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交易,指數計算日前一年支付普通股現金股息超過500萬美元,且來自日本的收入不超過80%;在指數計算日前6個月的每月交易量至少為25萬股,在指數計算日前3個月的日成交額中位數至少為100位數億美元,在市值計算日前3個月的日成交額中至少為1000億美元,在市值計算日前3個月的日成交額中至少為10億美元,在市值計算日前3個月的日成交額中至少為10億美元,在市值計算日前3個月的日成交額中至少為10億美元,在市值為10億美元,在市值為10億美元。
此外,每年調整成分股,採用股息加權,任意個股權重不大於5%,任意行業權重上限為25%,房地產行業權重上限為15%,同時還會基於複合風險評分——由質量和動量兩個等權重因素構成——進行風險篩選,並排除不符合Wis Treedom ESG標準的公司。
該ETF透過這樣的篩選規則,篩選出了一批具有一定特質的企業。從業績表現來看,在2023年日本央行寬鬆政策期間,其年化收益達42.00%,顯著跑贏日經225指數當年約31.25%的漲幅。
市場週期實證
股利類別ETF在不同經濟週期的表現差異,本質是其因子屬性的週期特徵映射。
例如,在經濟衰退或市場大幅調整階段,品質因子的「獲利穩定性」優勢凸顯,股利成長ETF表現一般優於高股利ETF及寬基指數。在2022年全球升息週期中,標普500指數下跌近20%,VIG僅下跌約10%,最大回撤28%左右。
核心原因很大程度在於股利成長ETF成分股的現金流量韌性:2022年VIG成分股經營活動現金流較去年同期僅下降3%,顯著低於VYM成分股的12%及標普500成分股的8%。
而當經濟進入復甦階段或利率上行週期,價值因子往往迎來估值修復,高股息ETF因低估值屬性表現突出。在2024年全球經濟復甦期間,聯準會維持高利率,美股VYM年化收益達17.59 %,跑贏VIG的16.99 %。
從驅動因素來看,高股息ETF的低估值提供了安全邊際:2024年初VYM成分股PE約15倍,較標普500的21倍左右折價28%。在利率上行環境中,低估價值資產對折現率變動的敏感度更低,且經濟復甦帶動週期產業(金融、能源)獲利改善,進一步支撐股價。 2015-2018年聯準會升息週期中,VYM年化收益約9%-9.5% ,同樣跑贏標普500的約8.3-8.7%。
在市場震盪且利率低點的環境中,「高股息+低波動」的複合策略則表現更優,這類產品兼具現金流穩定與風險控制優勢。 2025年上半年(截至6月),美股市場因大選臨近呈現震盪格局,標普500波動率(VIX指數)均值達22,iShares Core High Dividend ETF(HDV)(採用「高股息+低波動」篩選)上漲約8.2%,跑贏VYM的7 %左右。
低利率環境進一步放大高股息資產的吸引力:2025年6月,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約4.24%,VYM股息率約為3.3%,「股息溢價」近1個百分點。這種「類債券」屬性吸引險資、主權基金等長期資金配置。
陷阱識別與策略優化
股息類ETF投資的核心風險在於「股息陷阱」-高股息由基本面惡化導致,且費用、稅務等因素會長期侵蝕收益。透過篩選規則優化、費用控制、稅務規劃,可顯著提升策略有效性,此結論在跨市場數據中均得到驗證。
「股息陷阱」的典型特徵是「高股息與獲利下滑並存」,單純依賴靜態股息率篩選易陷入此類風險。2021-2023年能源產業週期下行期間,美股部分能源股股息率一度超過8%,但同期淨利潤年減40%以上,股價下跌3 0%,總報酬為負。
有效的篩選規則可大幅降低陷阱風險。VIG透過「連續10年股利成長+剔除高股利前25%」的規則,2006-2025年間僅3%的成分股出現股利削減,遠低於標普500指數的15%。
從財務指標來看,「股利支付率」是核心篩選訊號:優質高股利股的支付率通常在40%-60%(獲利可覆蓋股利),而股利陷阱股支付率常超過80%(獲利難以支撐股利)。2025年VYM成分股平均支付率約為55%,VIG約為50%,均處於安全區間;而2021年陷入陷阱的能源股支付率普遍超過90%,成為風險預警訊號。
費用率對長期收益的影響呈現複利效應,主流股利ETF的低費率優勢顯著。美股市場中,VIG、VYM管理費均為0.06%,HDV為0.08%。以10萬美元本金、年化10%收益計算,0.5%的費率差異在30年後將導致約23萬美元的收益差距——若費率0.06%,30年後本息約198萬美元;若費率0.56%,本息僅175萬美元,差距達23萬美元。
稅務處理的最佳化同樣關鍵,例如在美股市場中,投資人可透過IRA、401(k)等退休帳戶持有股利ETF,可遞延股利稅(稅率15%-20%)。
值得注意的是,市場普遍存在「高頻分紅更有利於複利」的誤解,但數據顯示,過於頻繁的分紅可能因交易成本與稅務影響而攤薄長期收益。美股股息ETF多為季度分紅(如 VIG、VYM)。晨星研究顯示,2010-2025年間,季度分紅的 VIG 複權單位淨值增長率,高於月度分紅的 Global X Super Dividend ETF(SDIV)。SDIV 雖然採取月度分紅,但需頻繁再投資,導致交易成本與稅務申報複雜度上升,長期收益反而更低。
核心原因在於「分紅再投資的效率」:季度分紅能平衡現金流需求與再投資成本,而月度分紅的再投資金額較小,難以有效分散成本;此外,部分市場對高頻分紅的稅務處理更為複雜。因此,對長期投資者而言,季度或半年度分紅的 ETF 可能是更佳選擇,而非單純追求分紅頻率。
結語
股息類ETF的有效配置需要結合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投資期限與稅收狀況,構建個性化的解決方案。跨市場數據顯示,不同類型的投資者在股息類ETF的選擇上存在顯著差異,而動態調整策略可以進一步提升配置效率,並在不同市場週期中實現風險收益的再平衡。
長期來看,股利類ETF的發展趨勢或將聚焦於因子優化與策略創新。從現有產品來看,「高股息+低波動」的複合策略已被證明有效。未來可能出現的「股息成長+品質」增強策略,可望進一步提升組合的獲利成長確定性。
而在高波動的市場環境中,股利類ETF作為「類債券權益資產」的配置價值持續凸顯。但投資人需要認識到的是,並非所有股利策略都能提供同等的風險保障與收益潛力。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不構成對任何金融產品的推薦或投資建議。

郵件訂閱
訂閱我們的郵件服務,您將獲得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