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股價為何飆漲?
2025年03月19日 06:41 GMT
3月18日晚間,小米發表2024年財報。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在社群媒體發文稱這是小米「史上最強年報」。
財報亮眼的業績推動市場對小米前景的信心,直接刺激股價攀升超3%,報57.65港元/股,市值逼近1.5兆港元,對比2023年財報發布日(2024年3月19日)的股價(14.86港元)翻了快4倍。
圖源:Tading View
史上最強年報
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小米集團總營收3,659.06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35%,創歷史新高;經調整淨利272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41.3%,同樣創下歷史紀錄。其中,小米單季營收首度突破千億,2024年Q4達營收1,090億元,年增48.8%;經調整淨利83億元,年增69.4%。這是小米2021年Q4以來年成長最快的一季,刷新單季業績歷史紀錄。
分業務來看,小米多業務板塊實現協同成長,智慧型手機、IoT與電動車都實現突破性進展。手機×AIoT業務收⼊3332億元,年增22.9%;智慧電動車等創新業務收⼊328億元,其中智慧電動車收321億元,全年經調整淨虧損62億元。
圖源:小米官網
手机作为小米的基本盘,全年收入1918亿元,同比增长21.8%,正在逐渐缩小与苹果、三星的差距。根据Canalys数据,2024年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1.69 亿台,占据全球13.8%的市场份额,连续18个季度稳居全球前三。
同时,小米高端化成果显著,4000-5000元价位段市占率升至24.3%,5000-6000元价位段市占率达9.7%。高端机型销量增长推动平均售价(ASP)同比提升5.2%至1138.2元。凭借AI影像、语音交互等技术创新,小米手机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持续提升,为营收增长提供稳定支撑。
与此同时,2024年也是小米“人车家全生态”战略的全面落地之年。截至2024年12月,小米全球月活用户数突破7亿大关,AIoT平台已连接IoT设备数(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本电脑)增长至9亿以上,同比增长显著,再次展现了其在物联网领域的持续深耕与生态优势。
汽车业务成为核心催化剂
小米汽车作为“第二增长曲线”,其超出预期的市场表现直接推动投资者对其估值的重估,尤其是在智能电动汽车赛道的竞争力方面。
例如,2025年2月首发的SU7 Ultra 3天大定订单超1.9万辆,有效订单破万。这种爆款效应让市场看到了小米在智能电动汽车赛道的增长潜力,并成为其股价上涨的核心催化剂。
儘管汽車業務仍處於虧損狀態,但其收入規模和成長勢頭抵消了市場對短期虧損的擔憂。 2024年首款車型SU7交付13.69萬輛,交付量遠超預期,且其高毛利率(18.5%)進一步提升了收入品質。
對於汽車業務的獲利預期,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在財報電話會議中表示,汽車業務目前仍聚焦於核心技術研發、多車型開發、工廠建設及智駕技術投入等關鍵領域,集團尚未對盈利時間提出硬性要求,但會持續努力改善盈利狀況。
而2024年Q4汽車業務的經營表現已顯現正面訊號,該季度汽車業務毛利率提升至20.4%,淨虧損收窄至7億元,顯示出成本控制與產品結構優化的初步成效。 2025年,小米將交付目標上調至35萬輛,以透過規模經濟改善獲利。隨著交付量增加,規模經濟可能將逐漸顯現,市場預期未來虧損將收窄,獲利能力增強。
小米汽車業務並未止步於此。 2025年中,小米將正式上市旗下首款純電SUV小米YU7。小米YU7定位中大型純電SUV,直接對標特斯拉Model Y。其起售價預計在23萬元左右,高配四驅版可能在28萬-30萬元。憑藉著智慧生態互聯、高效能三電系統、智慧駕駛輔助等核心技術賣點,以及全產業鏈整合、用戶大數據與AI 技術等專業護城河構建優勢,小米YU7預計在20萬-30萬新能源SUV市場競爭中佔據一席之地,可能成為小米汽車業務成長的另一個里程碑。
圖源:小米官網
需要注意的是,小米汽車的成功也讓小米市值躋身全球車前三,僅次於特斯拉和豐田。這種產業地位的提升讓市場重新評估小米的價值,將其與特斯拉、豐田等巨頭對標。同時,小米汽車再次強化「人車家全生態」策略:汽車業務為線下通路引流,高階手機與IoT產品則為汽車業務奠定品牌基礎,三者協同增強了用戶黏性和生態價值。這種生態閉環的想像空間讓市場對小米的未來充滿信心。
多重利好提振,機構看好該股長期表現
營收與利潤雙倍增加、汽車業務收入佔比提升、研發投入強度(202 5年300 億元)以及AI策略等因素強化了市場對小米長期價值的認可。
當前該股市場情緒積極,2025年2月突破40港元關鍵阻力位,形成上升通道,股價呈現強勢上漲趨勢。自2024年底以來,小米股價累計漲幅超過80%。
機構對小米的未來走勢普遍樂觀。在小米財報發表後,花旗將小米目標價上調至73.5港元,維持買入評等。該機構看好小米核心業務的獲利能力,並指出小米即將推出的AI 智慧眼鏡、手機MIX系列新品以及YU7車型等新產品,將成為推動股價上漲的短期關鍵因素。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不構成對任何金融產品的推薦或投資建議。

郵件訂閱
訂閱我們的郵件服務,您將獲得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