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我們的服務
更多
更多
更多

市場週期存在的變數

FoolBull FoolBull

2025年08月02日 05:26 GMT

從週期視角來看,目前市場正處於三個關鍵週期的重疊階段。

 

首先,股市週期正處於上漲的中段,整體趨勢穩健;其次,技術炒作週期在人工智慧、晶片、新能源等領域的推動下迅速升溫,吸引了大量資金和注意力;而更為敏感的是,泡沫週期已初現苗頭,部分資產價格在投機情緒的推動下顯著脫離基本面。

 

值得投資人警惕的是,市場目前可能正處於泡沫週期中的「融化階段」——這是一個風險被廣泛忽視、價格在極度亢奮中急劇上行的階段。此時,做空者往往容易低估泡沫的持續性,提前出場反而被行情反噬;而持倉者則可能在情緒驅動中掉以輕心,忽略潛在風險。一旦市場情緒逆轉,資產價格很可能在缺乏預警的情況下急劇下挫,正如2000年網路泡沫破裂時所展現的那樣。

 

因此,投資人應避免過於執著於預測市場的短期方向,而應將重心放在風險因應上。具體而言,因應策略包括:維持對市場亢奮情緒的理性、建構靈活的緊急計畫、透過資產配置實現多元化風險對沖,以及在必要時運用對沖工具提升投資組合的穩健性,防止一次性下跌對整體資金造成致命衝擊。

 

 

 

市場動向

 

在當前市場環境下,如果一家公司的財報未能顯著超出預期,投資者更傾向於選擇拋售。上週,Google公佈了一份「優於預期」的穩健財報,股價在開盤時一度跳空高開,引發市場短暫興奮。然而,隨後全天卻遭遇持續拋壓,最終僅錄得小幅上漲,顯示出市場對利好消息的反應愈發謹慎。

 

更典型的反例是特斯拉,其財報若未能達到市場高度預期,失望情緒可能迅速放大,直接演變為股價的劇烈下跌。這些案例表明,在當前估值敏感、風險厭惡加劇的背景下,業績兌現已成為股價表現的核心驅動力。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所有因素——無論是財報、利率決議,還是就業數據都受到當前貿易政策變化及相關政策預期的深遠影響,投資者本週所面臨的不確定性格外複雜。

 

在這種背景下,如何從密集的資訊流中提煉出真正具有市場影響力的訊號,成為投資人的首要任務。保持清醒、聚焦關鍵數據,才是穿越短期波動的理性之道。

 

 

 

美元的作用

 

雖然我通常不願意讓美元走勢成為討論的核心,但在本週受國際財報、聯準會會議和通膨數據共同推動的背景下,美元的變動已不容忽視。

 

從理論上講,美元貶值對美國製造商和出口商構成利多。美元走弱可使美國產品在海外市場更具價格競爭力,同時也提升了海外收入折算為美元後的財務表現。考慮到標普500指數成分股中約有30%的營收來自海外市場,美元貶值確實可能成為營收成長的一股推動力。

 

近期,百事可樂、可口可樂和奈飛在財報中均指出,美元走弱為其業績帶來了正面影響。這也強化了市場對「弱美元=獲利提振」的預期邏輯。

 

然而,美元貶值並非毫無代價。一項由經濟學家托爾斯滕·斯洛克(Torsten Slok)提出的研究指出,今年美元若貶值10%,將在未來九個月內推高美國通膨水準約0.5個百分點。這對已然頑固的通膨構成新的上行風險,可能使聯準會距離2%的政策目標更遠。

 

在宏觀經濟層面,沒有白吃的午餐。美元疲軟在提升出口競爭力的同時,也可能透過推高進口價格、壓縮企業利潤率,甚至促使聯準會重新評估其貨幣政策路徑,從而形成新的市場壓力。

 

簡而言之,美元既是助推器,也可能是引爆點,關鍵在於如何平衡其順風與逆風效應。

 

 

 

通膨:可預測的困擾,不可預測的方向

 

當前市場對於通膨走勢的判斷呈現分歧。一部分觀點認為通膨正在持續回落,而另一部分則指出,特別是在商品領域,通膨正悄悄回升。以鞋類、服裝和工具等高度依賴進口的品類為例,其成本正在上行,但許多企業尚未將這些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這在短期內對消費者有利,卻對企業利潤率構成壓力。零售商首當其衝:若維持售價不變,將蠶食利潤;若選擇漲價,又可能導致銷售下滑,最終仍影響獲利表現。換言之,無論選擇哪一條路,獲利都面臨挑戰。

 

沃爾瑪在上個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中已明確指出:價格上漲即將來臨。

 

同時,聯準會主席鮑威爾也曾多次強調,關稅政策或將對通膨產生上行影響。

 

目前通膨結構呈現所謂的賽馬效應:商品價格在上行,服務價格趨於降溫,而關稅帶來的成本傳導效應則存在滯後性和不確定性。正是這些交織的變量,使得通膨走勢雖具規律可循,卻仍難以準確預測。

 

 

 

企業獲利:關鍵時刻的壓力測試

 

儘管宏觀經濟前景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但截至目前,企業獲利展現出較強韌性。

 

標普500指數成分股的整體獲利年增率仍保持正成長。然而,從趨勢圖中已能察覺出一些令人警覺的跡象。例如,2022年第一季,儘管獲利普遍超出預期,但股市卻開始從2021年高點大幅回落。彼時,市場對利率快速上升和獲利潛在下滑的預期主導了資產價格走勢。

 

隨後,在2022年第二季度,儘管企業交出的成績單依舊優於預期,市場表現也有所反彈,但獲利成長速度和預期水平均出現季減。市場再次準確預判了隨後的獲利下滑趨勢。

 

如今,市場又一次站上類似的十字路口。雖然目前的經濟和政策環境與2022年有所不同,但若簡單排除「重演風險」無疑是輕率的。

 

因此,利潤率成為判斷企業健康狀況的關鍵指標,也被視為「煤礦裡的金絲雀」。它反映出企業在當前宏觀壓力下的應變能力:是透過壓縮利潤率自行消化成本,還是成功透過漲價將通膨壓力轉嫁給消費者?而在關稅壓力重現、就業成長放緩的背景下,企業是否還能維持收入穩定,也將直接影響未來獲利預期。

 

簡而言之,我們正處於一個利潤考驗愈發嚴峻的階段,投資者開始重新評估關稅、勞動市場與利潤之間的微妙關係。在這種環境下,企業獲利的「韌性」能否持續,仍需密切觀察。

 

 

 

利率與聯準會:市場的“暫停懷疑”

 

儘管過去一年中投資者反覆押注“下一次降息時間”,但事實是,聯準會的政策基調始終未出現實質轉變。

 

聯準會主席鮑威爾已多次明確表達當前的「觀望」立場:在缺乏更明顯經濟放緩訊號,或在尚未掌握關稅政策對通膨影響的更充分數據之前,聯準會不會輕易啟動降息。

 

因此,本週市場對聯準會的關注重點,或許不在於政策利率本身是否變動,而在於鮑威爾在記者會上的措辭和經濟判斷。與其期待降息的具體時間,不如關注聯準會對經濟情勢的新解讀是否釋放出潛在轉向的訊號。

 

更重要的是,即使利率不變,且市場依舊無法明確預判降息時點,也未必會對股市構成實質衝擊。畢竟,過去一年,「利率暫不下調」的預期已經反覆被消化。多頭投資人對於這種「暫停」的耐心,或許比許多人預期的還要強韌。

 

換句話說,市場對「暫不降息」的懷疑情緒本身,可能已經成為當下的預設預期。而正因為這種預期已根深蒂固,它反而可能繼續為市場建立某種穩定基礎。

 

 

 

勞動市場:表面堅挺,實質趨弱

 

上個月的就業數據因公共部門,尤其是教育產業的用工激增而顯得強勁。然而,若剔除這部分因素,私部門的新增就業機會其實一直在逐步放緩。本週五的報告普遍預期新增職缺僅約10萬個。

 

經濟學家托爾斯滕·斯洛克指出,目前就業數據可能被誤讀。表面上看,就業成長似乎仍然穩健,但背後的變化值得警惕。由於移民政策收緊,尤其是非法移民的驅逐措施,預計每年將導致勞動力人口減少近100萬人。這意味著,維持就業市場平衡所需的「損益兩平就業增量」已下降至每月約7萬個。

 

換句話說,即便就業成長放緩,只要略高於這個新門檻,失業率仍可能保持穩定。但這並不意味著經濟本身強勁,而可能反映出勞動供給收縮帶來的「表面繁榮」。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就業數據的穩定性可能建立在政策因素之上——而相關政策在法律上正面臨廣泛質疑。這無疑削弱了這些「硬數據」的可信度,也讓我們對經濟的真實運作狀態保持更多謹慎。

 

簡言之,勞動市場看似平穩,其實隱藏隱憂。成長品質與結構,遠比數字本身更值得關注。

 

 

 

關稅:隱形的壓力,終將顯現

 

關稅顯然是當前市場面臨的一大不確定因素。它們幾乎集齊了華爾街所厭惡的一切特徵:缺乏歷史可比樣本、執行機制不透明、政策朝令夕改、影響滯後,且最終結果往往取決於經濟週期甚至外國領導人的臨時決策。

 

例如,從利率公告到實際執行之間存在顯著差異,且利率調整對經濟的真實影響往往滯後顯現。這種「滯後性」在關稅問題上同樣存在。雖然外界普遍認為美國每年透過關稅獲得約4,000億美元收入,但這筆錢的代價究竟由誰承擔,卻始終沒有共識。

 

歸根究底,承擔成本的不是消費者,就是企業,又或者兩者兼具。迄今為止,大部分壓力由企業自行吸收,但並非可持續之道。

 

對於零售商、依賴進口的製造商、跨國公司而言,關稅所帶來的成本壓力越來越難以迴避。隨著本週更多公司揭露財報,市場關注的重點將不僅是營收和利潤本身,還包括企業如何評估自己的定價能力、成本變化,以及對未來獲利的預期。

 

真正令人警惕的是:關稅的負擔可能隱藏在看似平穩的價格和「不錯」的利潤數據背後。它可能正在無聲地侵蝕企業的獲利能力,而市場尚未充分反映這一風險。

 

因此,本輪財報季或將揭示一個關鍵問題:企業究竟還有多大的空間,或是多大的意願,去繼續「吞下」這些成本。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不構成對任何金融產品的推薦或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