繳納H20晶片在華銷售收入15%,對英偉達利潤的影響
2025年08月12日 06:33 GMT
關鍵點:
據悉,英偉達與美國政府達成協議,將向美國政府支付其在中國市場銷售H20 AI晶片收入的15%,以換取出口許可。
該協定適用於英偉達的H20晶片和AMD的MI308晶片,美國商務部已開始發放相關授權。
該協議可能設定先例,影響其他科技企業的對華業務。
2025年8月11日,《金融時報》報道了一則引發廣泛關注的消息:英偉達(Nvidia)和AMD與美國政府達成特殊協議,雙方同意將面向中國市場的部分AI數據中心晶片銷售收入上繳美國政府,比例高達15%。作為換取出口許可證的條件,這項安排在美國出口管制史上屬於首次。
根據美國官員透露,該協議適用於英偉達的H20晶片和AMD的MI308晶片,美國商務部已開始發放相關許可證。
協議背景
美國對華晶片出口管制始於拜登政府時期,旨在限制先進AI晶片進入中國市場。英偉達為此專門開發了H20 AI GPU,以符合出口規定。
然而,2025年4月中旬,川普政府擴大管制範圍,禁止H20晶片出口,導致英偉達暫停銷售,並在2026財年第一季提列45億美元的庫存和採購承諾減損費用。該季度,中國市場營收為55億美元,佔總營收的12.5%,低於前兩季的14%和15%。若無管制,本季本來可額外實現25億美元的H20銷售。
2025年7月開始,英偉達向投資人表示,正在重新申請H20出口許可證,並預計很快獲得批准。但當時未提及15%收入分成條件。該協議的達成標誌著美國政府的一種新做法,即透過財務安排換取出口許可。有專家分析,這種安排符合川普政府的貿易策略,旨在為美國帶來財政收入。英偉達回應稱,將遵守美國政府規則,繼續為客戶提供服務。
這次向美國政府上繳部分銷售收入,雖然帶來了額外成本,但也使英偉達能夠合法恢復對中國市場的部分供應,緩解晶片銷售停滯對營收的影響。
不過,中國國家網路資訊辦公室於2025年7月31日約談英偉達,涉及H20晶片潛在安全風險。英偉達多次聲明晶片不存在後門,並強調網路安全重要性。此事件可能進一步影響英偉達在中國市場的營運環境。
對營收的影響
該協議短期內不會直接減少英偉達在中國市場的晶片銷售數量,因為它允許恢復H20出口,從而避免完全損失該市場。根據伯恩斯坦分析師估算,2025年英偉達預計向中國銷售約150萬顆H20晶片,產生約230億美元營收。該數字佔英偉達整體資料中心業務的顯著比例,考慮到2026財年第一季資料中心營收已達391億美元,年增73%。
圖源:英偉達
在2026財年第一季,若無管制,英偉達向中國銷售的H20晶片價值可達71億美元,佔總營收的15.2%。第二季上半段仍受管制影響,H20 銷售量較低,導致公司預期損失約80億美元收入。公司指引第二季總營收為450億美元(上下浮動2%),略低於分析師平均預期的457億美元,但考慮80億美元損失,此指引實際超出預期。
圖源:英偉達
第三季度,隨著許可證發放,H20銷量預計反彈至約90億美元。在此假設下,英偉達需支付13.5億美元給美國政府,佔該季度H20收入的15%。相對於公司整體營收,該支付額佔比約為2%至3%,因為第一季總營收為441億美元,若無管制則為466億美元。
長期來看,若英偉達因額外成本而調高產品價格,中國市場需求可能下降,間接影響收入。中國作為全球最大AI市場之一,若失去這一市場,英偉達將損失約500億美元的市場機會。
然而, 15%收入分成也將直接減少英偉達的利潤。
以230億美元中國銷售估算,該支付金額約34.5億美元。假設中國AI晶片業務的利潤率為30%,支付後該業務利潤將減少約50%。但從公司整體來看,該影響有限。 2026財年第一季,扣除45億美元H20相關費用後,調整後毛利率為71.3%,調整後淨利率為56.1%。這顯示英偉達有能力吸收H20業務獲利能力的輕微下降,因為H20通常佔總收入的15%左右。
第二季度,該公司預計GAAP毛利率為71.8%,非GAAP為72.0%,高於第一季的調整後水平,主要因為H20減損費用已在第一季計提。分析師預估第二季總營收年增速為80%至100%,資料中心業務佔比超80%,主要受全球AI需求擴張推動。四大客戶(微軟、Google、亞馬遜、Meta)佔資料中心營收近50%。即使支付分成,英偉達的獲利能力仍遠高於業界平均水平。
圖源:英伟达
結語
協議披露後,英偉達股價未受顯著負面影響,反映投資者或認為該安排優於完全禁止銷售。
圖源:TradingView
英偉達將於2025年8月27日公佈2026財年第二季財報,市場預期營收在450億至460億美元區間,公司指引(450億美元±2%)與之基本持平。長期來看,Blackwell晶片產量提升預計將推動毛利率至70%至79%中段。
公司CEO黃仁勳強調,中國市場對全球AI領導地位至關重要。該協議可能設定先例,影響其他科技企業的對華業務。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不構成對任何金融產品的推薦或投資建議。

郵件訂閱
訂閱我們的郵件服務,您將獲得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