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我們的服務
更多
更多
更多

科技股集體急跌,AI泡沫要碎了?

FoolBull FoolBull

2025年08月20日 03:09 GMT

8月19日(週二),美國科技股遭遇數月來最劇烈調整,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下跌 1.46%,創8月1日以來最大單日跌幅,英偉達、Palantir等AI核心標的領跌。此次回調打破了近期科技類股的上升節奏,與先前連續多日的漲勢形成鮮明對比,單日跌幅在 8 月以來市場表現中尤為顯著。

 

圖源:TradingView

 

此次市場波動表面看似溫和的整體調整,實質反映目前資金明顯撤出高估值、高動量的成長板塊。而回調暴露了市場對生成式AI商業化進程的深層疑慮,疊加科技股高估值壓力,共同觸發了資金從高動量板塊向防禦性資產的輪動。

 

 

 

AI投資報酬率的現實鴻溝

 

8月18日,麻省理工學院研究計畫NANDA發布的《生成式AI鴻溝:2025年商業AI現況》報告成為市場轉捩點。

 

研究以150位企業領導者訪談、350份員工調查及300個公開案例分析。報告結論頗為冷峻:95%的企業尚未從生成式AI投資中獲得可衡量的財務回報,只有約5%的試點計畫在收入端產生了顯著貢獻。報告也指出,問題不在於模型效能,而是應用落地與組織架構:

 

投資回報呈現極度分化,大部分預算流向銷售與行銷工具,但最高收益卻來自後台流程自動化與成本削減。

外部採購的AI工具專案成功率接近67%,而內部自主研發的成功率不足三分之一。

中央實驗室主導的大規模專案常與業務脫節,相較之下,由第一線經理推動的小規模試點更容易實現實際價值。

 

IMG_256

圖源:MIT Media Labs

 

這個結論與市場預期形成鮮明對比,正在動搖市場長期以來「AI能快速提升獲利能力」的假設,也迫使投資人重新評估AI概念股的高企估值是否合理。

 

儘管科技巨頭在AI領域投入超千億美元,例如英偉達資料中心業務2025財年年營收達1,152億美元,但企業端的實際轉換效率遠低於預期。再如,Palantir的AI平台雖在國防領域表現突出,但其前瞻本益比高達245倍,而英偉達也僅35倍。分析師估算,Palantir需實現年收入600億美元才能符合產業平均估值,但市場普遍預測其2025年營收僅40億美元。

 

圖源:英偉達

 

正如DA Davidson分析師Gil Luria所言:「要維持當前股價,Palantir必須連續五年維持50%的營收成長速度。這幾乎不給公司任何犯錯空間。」這種脆弱性使得高估值股票在市場情緒轉向時首當其衝。

 

 

 

泡沫擔憂加劇高估值壓力

 

幾乎在報告發布的同一時間,OpenAI CEO Sam Altman發出明確警告:AI領域出現非理性繁榮跡象,部分投資者可能面臨重大損失。 Altman並非否認AI長期前景,但強調短期熱情與現實回報之間存在巨大落差。

 

作為AI浪潮的核心推動者,Altman的警告迅速引發連鎖反應:Invesco QQQ Trust Series 1 ETF的「災難式」看跌期權交易量激增,反映出資金對科技股短期波動的擔憂。

 

從估值來看,科技股的價格早已超越歷史平均值。目前科技股的高估值為回檔埋下伏筆。彭博社數據顯示,納斯達克100指數的預期本益比已升至27倍,高出十年均值逾三分之一。而剔除「科技七巨頭」後,板塊本益比更升至24.4倍,創歷史新高。這種估值擴張建立在對AI 技術快速變現的樂觀預期上,但MIT報告直接挑戰了這個邏輯基礎。

 

此外,宏觀經濟因素也發揮作用。美國商務部於2025年8月18日宣布,將407個產品類別納入鋼鐵和鋁衍生性商品關稅清單,徵收50%關稅,涵蓋風力渦輪機、起重機和鐵路車輛等產品。該政策生效後,引發了對供應鏈中斷和經濟成長前景的擔憂。密西根大學2025年8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初步值降至58.6,低於7月的61.7和預期的62,短期和長期通膨預期上升,反映出關稅影響的持續擔憂。

 

圖源: University of Michigan

 

 

 

市場結構調整

 

本輪迴調中,資金從高風險科技板塊流向防禦性領域,消費必需品、公用事業及房地產板塊逆勢上漲,標普500指數中70%成分股收高。債券市場同步印證趨勢:美國公債殖利率下跌,10年期公債殖利率較前一交易日下降2.73個基點至4.30%。

 

科技股內部出現明顯分化。今年表現突出的「高動量」標的成為拋售主力:英偉達下跌3.5%,創四個月最大跌幅;Palantir重挫9.4%,其市值較5月高點蒸發230 億美元;AMD、甲骨文等AI 產業鏈企業跌幅超5%。這種集中拋售反映出市場對AI敘事的重新定價——從「概念炒作」轉向「獲利驗證」。

 

圖源:TradingView

 

 

 

結語

 

MIT報告揭示的「AI 鴻溝」本質上是技術落地與商業需求的錯配。報告指出,成功的AI應用往往聚焦在特定場景(如後台辦公室自動化),而非泛化的行銷工具。這與Google2024年調查形成對比——調查顯示74%的企業在一年內實現AI投資回報,但樣本集中於早期採用者且專注於效率提升而非收入成長。

 

即將到來的關鍵事件將進一步檢驗市場情緒:聯準會主席鮑威爾在傑克森霍爾會議上的政策表態,以及英偉達財報中AI晶片需求的前瞻指引。

 

當前利率期貨顯示,市場對2025年降息兩次的預期機率為68%,但降息時機和幅度的不確定性促使投資者對高估值科技股持觀望態度。路透社調查顯示,標準普爾500指數年底目標位為6,300點,略低於目前水準。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不構成對任何金融產品的推薦或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