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我們的服務
更多
更多
更多

Bullish要上市:合規元年的第一批加密貨幣股

FoolBull FoolBull

2025年08月24日 01:07 GMT

Bullish 的上市申請發生在一個極為敏感的時間點。美國國會正處於數位資產立法的關鍵窗口期,《數位資產市場清晰法案》(CLARITY Act)的推進,被視為加密產業正式進入「合規元年」的訊號。在過去幾年裡,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交易所、穩定幣以及相關衍生性商品平台不斷加強監管執法,產業瀰漫不確定性與觀望情緒。而就在此時,成立僅三年的交易平台主動向SEC 遞表,不僅意味著它希望藉助合規姿態在資本市場上率先贏得信任,也顯示出對政策趨勢的押注。與此形成呼應的是市場對流動性環境的重新預期。在高利率週期接近尾聲的階段,風險資產逐漸恢復活躍,加密市場的關注度再次上升。這個宏觀環境為Bullish 的上市創造了某種視窗效應。

 

這家公司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新創企業。它由區塊鏈公司Block.one 孵化,背後資本陣容包括Peter Thiel、Founders Fund、Nomura、以及多位華爾街對沖基金的知名投資人。管理層同樣具有濃厚的傳統金融背景。執行長Thomas Farley 曾擔任紐約證券交易所總裁,財務長David Bonanno 來自FPAC,在資本市場和合規操作方面具有豐富經驗。這種團隊結構在某種程度上塑造了Bullish 的定位:它既試圖繼承加密產業的創新精神,同時又透過傳統金融的治理模式與合規意識建立差異化。

 

在業務組成方面,Bullish 並不僅僅是一家單純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它的核心仍然是Bullish Exchange,面向比特幣、以太坊等主流資產的現貨與衍生品交易,目前披露的日均交易額約為25 億美元,累計交易量已突破1.25 兆美元。但與多數競爭對手不同的是,它更重視機構客戶,強調合規風控,並在全球多個司法轄區申請或已經獲得正式執照。同時,Bullish 透過收購CoinDesk 與CCData,把媒體與資料服務納入自身的業務版圖。前者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加密新聞平台之一,年訪問量超過5,500 萬,後者則專注於市場數據與指數編制,服務全球十餘萬機構用戶。這些資產使得Bullish 擁有了一個少見的業務閉環:透過媒體內容與數據服務獲取行業話語權和客戶觸點,再將這些流量與資訊沉澱導向交易業務,從而形成協同效應。

 

在资产配置层面,Bullish 持有约 2.4 万枚比特币,以当前市值计算接近 15 亿美元。这一规模足以让它跻身全球上市公司比特币储备的前五,与 MicroStrategy、特斯拉等公司并列。这样的资产结构一方面为公司资产负债表增添了含金量,同时也带来了显著的业绩波动。例如在 2025 年第一季度,由于比特币价格下跌,公司确认了约 2.46 亿美元的减值损失,导致该季度整体净亏损超过 3 亿美元。这种依赖加密资产价格的盈利模式,使得公司的财务表现高度敏感,盈利的稳定性仍然存在明显挑战。

 

财务数据清楚地展示了这种波动性。2022 年,公司因大规模资产减值录得 42.5 亿美元亏损;2023 年转而实现 13 亿美元净利润;2024 年利润收窄至不足 1 亿美元;进入 2025 年第一季度则再次亏损。交易规模虽在持续攀升,但盈利模式尚未完全稳定。IPO 计划显示,公司将在纽交所上市,代码 BLSH,发行价区间 28 至 31 美元,预计发行 2,030 万股,最多募集约 6.3 亿美元,整体估值约为 42 亿美元。相较于 Coinbase 超过 700 亿美元的市值和 Circle 接近 500 亿美元的估值,Bullish 的定价显著偏低,但也反映出市场对其成长路径的不确定性。

 

橫向比較顯示差距。 Coinbase 已經實現穩定盈利,且在美國市場的零售端佔據主導;Circle 借助穩定幣USDC 的政策紅利,獲得了極高的資本市場溢價;而Bullish 則試圖以“交易+ 媒體+ 數據”的綜合結構切入,但盈利模式尚處於構建階段。以折現現金流量模型估算,若假設未來自由現金流年均成長20%,折現率設定在15%,長期穩定成長率3%,其內在價值約在30 至35 億美元之間。與IPO 估值相比,存在一定溢價,但並不算過高,能否支撐估值的關鍵在於未來獲利能否穩定。

 

Bullish 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四個面向。其一,管理階層與投資人背景強大,既有紐約證券交易所的高階主管團隊,也有彼得·蒂爾等矽谷資本支持,使其在合規與資本市場層面具有天然優勢。其二,媒體與數據業務形成了獨特的護城河,CoinDesk 的影響力和CCData 的數據產品,為公司提供了交易以外的第二成長曲線。其三,合規佈局走在前列,已在德國、香港、新加坡等地獲得或申請牌照,建立了全球範圍內的合規護城河。其四,資產儲備中的比特幣頭寸,使其在業界具有像徵性的品牌效應。

 

然而,風險同樣清晰可見。 Bullish 獲利模式對比特幣價格高度敏感,資產減損頻繁侵蝕利潤;政策環境雖有正面訊號,但立法過程的不確定性仍可能帶來反覆;產業競爭極為激烈,Coinbase 在美國本土的品牌效應和用戶基數遠超Bullish,幣安在全球零售市場的規模優勢也難以撼動帶來;同時,早期投資人如彼提爾的潛在減壓也可能在上市後帶來風險壓低。更深層的問題在於,Bullish 尚未明確展示一條超越交易、媒體與數據的“第二增長曲線”,未來的成長仍然很大程度上依賴加密市場行情本身的波動。

 

在這一系列複雜因素的交織下,Bullish 的IPO 更像是一場關於政策、資本與市場結構的實驗。它既展示了合規化趨勢下加密企業進入主流資本市場的路徑,也暴露了盈利不穩定與政策依賴的結構性風險。無論最終股價表現如何,這事件本身已成為觀察加密產業與美國資本市場互動的重要樣本。

 

 

 

商業模式

 

在全球合规化浪潮逐步成形的背景下,Bullish 的定位需要放在国际对比的坐标系中才能更清晰地理解。若与 Coinbase 相比,二者在商业模式与客户结构上呈现出显著差异。Coinbase 自成立以来始终以零售用户为核心,依托散户的交易量和手续费收入建立起稳定的盈利模型,并在美国本土构筑了极强的监管合规护城河。从牌照数量到合规路径,Coinbase 已成为加密资产“合规零售”的代名词。而 Bullish 的着力点更多在于机构客户,其管理团队本身来自传统金融高管背景,清楚如何满足监管机构和大型金融机构的审慎要求。这种差异意味着,Coinbase 的增长更多来自零售交易规模的外延扩张,而 Bullish 更像是试图在“机构合规服务”这一细分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與Circle 的對比則揭示了另一重限制。 Circle 並不是以交易所業務為核心,而是透過穩定幣USDC 的發行和結算業務掌握了更具穩定性的現金流來源。穩定幣在美元國際化與跨國支付中的地位,使得Circle 的獲利結構具有準公共品的特徵,即便市場行情波動,其儲備收益與結算費用仍能提供一定的穩定性。這一點是Bullish 所欠缺的。 Bullish 的業務結構儘管多元,但獲利依舊高度依賴交易量和加密資產價格波動。若未來無法衍生出類似穩定幣或支付層面的“第二成長曲線”,其長期競爭力和估值穩定性將始終受制於市場週期。

 

在亚洲市场,香港的 HashKey Exchange 提供了另一种路径。HashKey 得益于香港金管局和证监会的监管框架,成为首批获得 VATP 牌照的交易所。它背靠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和内地资本的外溢需求,在合规与传统金融深度融合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与 HashKey 相比,Bullish 虽然也获得了香港牌照,但缺乏本地化渗透和区域深耕的资源优势。HashKey 与银行、券商合作密切,正在打造“虚拟资产+传统金融”的混合业务模式,而 Bullish 的差异化更多依赖其媒体和数据平台的协同。长期来看,Bullish 若想在亚洲市场形成突破,必须进一步构建制度与生态上的互补,否则将难以撼动本地合规先锋的地位。

 

如果視野擴展到全球競爭格局,則Binance 與Kraken 代表了兩個極端。 Binance 以流動性和用戶規模取勝,即便在經歷監管風波和巨額罰款後,其交易量仍佔全球首位。 Kraken 則在合規衍生性商品市場保持領先,尤其在歐洲和美國的期貨業務中擁有穩定份額。 Bullish 的模式顯然更接近Kraken,即以合規、穩健和機構客戶為核心,而非追求Binance 式的極致規模擴張。但從衍生性商品業務的專業性與深度來看,Bullish 尚未形成與Kraken 相當的壁壘,這意味著在最具利潤空間的衍生性賽道上,它仍處於追趕而非引領的位置。

 

展望未來三到五年,合規將成為全球加密交易所競爭的核心變數。在美國,CLARITY 法案若能順利落地,將直接決定市場格局。預計未來美國將出現「雙寡頭」局面,Coinbase 繼續把持零售端,而Bullish 則有可能代表機構端的合規樣本。這種分工既是市場結構的自然選擇,也是監理框架推動下的政策結果。歐洲則在MiCA 框架下推動統一化監管標準,旨在減少跨國監管套利。 Kraken、Bitstamp 等平台已積極申請相關資質,而Bullish 若能憑藉自身媒體和數據優勢拓展歐洲市場,預計將在歐元區的跨境交易合規營運中獲得一席之地。

 

亞洲市場的雙極格局也正在形成。香港透過VATP 牌照吸引國際資本與機構資金,新加坡則強調金融穩健與風險防治。 HashKey 已在香港率先確立領先地位,而新加坡的監管路徑為以穩定幣和支付為核心的機構服務提供了機會。 Bullish 已在香港獲得牌照,但若要在亞洲建立真正的競爭優勢,需要將媒體、數據與合規交易相結合,形成差異化生態,否則很難在區域競爭中脫穎而出。

 

全球競爭最終將回歸到一個核心命題:合規即護城河。在傳統金融逐漸進入加密領域的過程中,能夠獲得監管牌照、打通跨境資金通道、吸引大型金融機構和退休基金的交易所,將比單純依靠用戶規模和流動性的平台更具可持續性。未來三到五年,加密交易所的價值評估標準將發生位移,從「規模與交易量」轉向「合規與穩定性」。在這樣的格局下,Bullish 若能維持其合規先發優勢,並逐步形成交易、媒體與數據的協同效應,就有機會成為合規交易所賽道中的長期玩家。反之,如果獲利模式始終依賴行情波動而無法建立新的成長曲線,市場情緒的波動將繼續放大其業績的不穩定性。這也是投資者在評估長期價值時必須正視的結構性問題。

 

 

 

加密交易所未來生態

如果把時間維度拉長到未來十年,可以預見,加密交易所的形態將不再僅限於撮合買賣的撮合平台,而會逐漸向「綜合金融基礎設施」演化。在最初階段,交易所的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流動性深度和產品豐富度,誰能提供更多的交易對、更低的手續費、更快的撮合速度,誰就能夠吸引用戶和資金。但隨著監管趨嚴、合規要求提升,這種「粗放式」的擴張邏輯已經走到盡頭,交易所必須在新的生態格局中尋找更穩健的成長模式。

 

第一條演化路徑,是交易所逐漸變成「金融超市」。這一趨勢可以從傳統資本市場的歷史中找到參考。證券交易所從早期的交易撮合場所,逐步發展出託管、結算、清算和指數編制等功能,最終成為金融體系的中樞。類似的過程在加密產業中也正在發生。交易所不僅提供交易撮合,還會整合託管服務、錢包服務和支付通道,甚至延伸到穩定幣發行、清算網路和跨境支付。 Bullish 之所以收購CoinDesk 和CCData,本質上就是在為未來的「金融超市化」打地基,透過數據和內容取得定價權和用戶心智,再透過交易和託管承接資金流。未來一旦穩定幣和鏈上支付進一步合規化,擁有媒體、數據和交易三位一體架構的交易所,將更容易切入到結算與支付的基礎設施層面。

 

第二條演化路徑,是交易所向「新型資產管理平台」延伸。隨著合規化深入,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者將透過交易所來配置加密資產。對於這些機構而言,他們並不追求短期高波動的投機機會,而是需要穩定的託管、安全的清算、透明的合規框架以及一攬子的資產管理解決方案。未來的交易所可能會提供客製化的指數化投資組合、鏈上ETF、結構化衍生品以及收益增強產品,逐漸演變成「加密版的摩根士丹利」或「數位化的貝萊德」。這條路徑對Bullish 來說具有現實意義,因為它的管理團隊來自傳統金融主管,熟悉機構客戶的需求和監管口徑。如果能在現有交易業務之外推出面向機構的託管和資產管理服務,就能建立長期的護城河。

 

第三條演化路徑,是交易所進一步融入全球支付與清算體系。穩定幣和央行數位貨幣的推廣,將重新塑造跨境支付的格局。傳統清算網路如SWIFT 長期存在效率低、成本高和受制於地緣政治的風險,而加密資產和分散式帳本為跨境支付提供了新的選擇。未來具備全球合規牌照的交易所,很可能成為跨境資金流動的重要中介。 Circle 的USDC 已經在這一領域邁出一步,但未來的競爭不會局限於穩定幣發行方,而是擴展到誰能提供最可靠的清算網路和支付基礎設施。 Bullish 如果能藉助其媒體與數據平台建立標準,並在合規框架下獲得跨境支付牌照,完全有可能切入到這一藍海。

 

第四條演化路徑,是交易所向多元資產生態拓展。加密資產交易所不再只交易比特幣和以太坊,而是逐步納入現實世界資產(RWA)、代幣化債券、代幣化股票甚至大宗商品的鏈上交易。瑞士和新加坡已經在推動相關試點,美國和歐洲的傳統金融機構也積極探索。如果未來的監管允許,交易所可以成為傳統資產與數位資產的橋樑,承擔代幣化資產的發行、交易和清算角色。這一趨勢可能會大大擴展交易所的市場空間,使其不再局限於加密產業,而是逐漸走向「全資產數位化基礎設施」。

 

最後,交易所未來也可能成為「風險定價與數據基準」的製定者。就像標普和納斯達克透過指數和數據服務成為全球資本市場的標準制定者一樣,加密交易所若能掌握核心的市場數據、指數產品和研究能力,就能在產業中建立超越流動性的權威。 Bullish 收購CoinDesk 和CCData,顯然是想朝這個方向走。未來如果能推出被主流機構採用的基準指數,就不僅僅是交易平台,而是成為加密資產定價和風險管理的「錨」。

 

把這些演化路徑綜合來看,可以看到一個清晰的未來圖景:交易所更多會從交易出發,逐漸建立託管、結算、支付、資產管理、數據和標準等一整套生態,最終成為「下一代金融基礎設施」。在這個過程中,誰能最早完成合規化佈局,誰就有機會率先切入機構市場,並透過網路效應和生態擴張形成長期壁壘。 Coinbase 的零售護城河、Circle 的穩定幣結算、HashKey 的亞洲合規優勢、Kraken 的衍生品能力,都是未來生態中不同的拼圖,而Bullish 想要在其中佔據一席之地,必須充分發揮其「交易+媒體+數據」的差異化優勢,同時盡快培育新的成長曲線。

 

 

 

政策因素 

如果把加密交易所的未來放在全球政策和地緣政治的大背景下考察,就會發現合規化並非單一的監管事件,而是一場跨國博弈的延伸。不同司法轄區在監理框架上的差異,正在塑造一幅新的全球金融版圖,而加密交易所正處於這張版圖的核心節點。

 

美國依舊是全球最具決定性的市場。一方面,美國擁有最深厚的資本市場、最強的美元霸權和最廣泛的機構投資者群體,因此無論是Coinbase 這樣的本土合規交易所,還是Circle 的穩定幣發行,都自然具有國際定價權。另一方面,美國的監管卻長期存在分裂與遲滯,SEC、CFTC、FinCEN 等多部門各自為政,立法層面的滯後讓企業難以獲得清晰的合規路徑。這種「不確定性」既限制了產業擴張,也在客觀上給了像Bullish 這樣的新玩家透過「主動對接監管」獲得差異化優勢的空間。目前的CLARITY 法案及其在國會的辯論,本質上就是對產業未來生死線的劃定,如果落地,將成為加密交易所合規化的里程碑,也會重新洗牌美國的市場格局。

 

歐洲的邏輯則完全不同。歐盟推出的MiCA(加密資產市場監管框架)是全球首個全面成文的加密監管體系,它以統一市場的方式,為所有成員國設定了清晰的遊戲規則。這種路徑雖然在彈性上不如美國,但在確定性上大大領先一步。對交易所而言,MiCA 提供了一個可預期的合規環境,尤其是對跨國擴張有明確策略的企業,這是降低制度摩擦的重要保證。因此,未來歐洲可能成為合規型交易所的重要據點,一群新興平台將依賴歐盟市場,逐漸向外輻射。對Bullish 來說,若能憑藉德國BaFin 的牌照先行切入,完全可以把歐洲市場當作戰略支點。

 

亞洲則是另一個複雜的景象。中國大陸對加密貨幣交易嚴格禁止,但香港在「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牌照」框架下,為合規化開闢了一條實驗路徑。 HashKey 成為首批獲牌的合規交易所,試圖打造「亞洲Coinbase」的形象。新加坡延續了長期金融創新的開放思路,MAS 透過逐步頒發數位資產支付與交易許可,為全球資金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健的落腳點。日本和韓國則採取審慎監管,但在交易所託管和用戶保護上走得較為深入。整體而言,亞洲的合規模式更傾向於“分區試點、逐步放開”,這意味著在未來的十年,亞洲市場很可能形成多個區域性中心,而不太可能出現美國式的單一巨頭。這對Bullish 來說既是機會也是挑戰:機會在於可以透過牌照拼圖逐步進入不同市場,挑戰在於必須在本地化合規與全球一體化策略之間找到平衡。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加密交易所的未來還與大國競爭緊密相連。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天然與穩定幣和加密資產的國際流通綁定。美國透過允許部分合規化企業上市、放行穩定幣結算,本質上是把數位金融的新賽道牢牢綁定在美元體系上,以此對沖人民幣跨境支付和歐元區金融一體化的競爭。而歐洲推出MiCA 的動機之一,也是為了在美元之外提供一個相對獨立的合規標準,避免被美國監管外溢。至於亞洲,香港和新加坡更多是在爭奪「區域金融樞紐」的地位,誰能率先形成合規生態,誰能吸引更多的跨境資金和交易流量。換句話說,加密交易所的監管演進不僅僅是金融創新問題,而是全球金融秩序重塑的一部分。

 

對像Bullish 這樣的新玩家而言,全球格局意味著它既不能僅僅依賴美國市場,也不能忽視歐洲和亞洲的監管窗口。如果它能夠在多個地區同時獲得合規牌照,並利用媒體和數據優勢建立一個跨國的敘事平台,那麼它就有機會在合規化浪潮中成為全球性品牌。反之,如果它只停留在局部市場,而未能跟上政策與地緣的連動節奏,就會被局限在一個次級玩家的位置。

 

在更長遠的未來,當代幣化資產、穩定幣和央行數位貨幣逐漸交織,加密交易所的角色可能會進一步上升為「全球金融流動性的中介」。那時,政策與地緣政治的每一次微調,都會透過交易所的流動性和估值回饋到全球市場。而Bullish 是否能夠借助這次IPO 打下一個全球化的根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能否在這場監管博弈和國際競爭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未來十年加密交易所方向

如果把時間軸拉到未來十年,可以看到加密交易所的演化方向並不會停留在「撮合買賣」的單一職能上,而是會逐漸轉向多層次金融基礎設施。合規化只是開端,更關鍵的是它們如何在不同維度上找到可持續的護城河。從目前的發展軌跡來看,未來的戰略路徑大致可以歸納為四條主線。

 

第一條路徑是「機構化」。在過去十年裡,加密交易所的主要用戶群仍是散戶,但隨著監管逐步清晰和資本市場的融入,未來機構客戶將成為主導。對交易所而言,這不僅意味著更高的交易量和更穩定的資金流,還意味著必須提供更接近傳統金融標準的服務能力,包括託管安全、合規報告、風險管理工具和跨資產結算。機構化的過程也會進一步提高產業門檻,因為合規成本、技術成本和資本實力會成為分水嶺。 Coinbase 早已明確轉向機構,Circle 透過穩定幣切入支付與結算,而Bullish 則強調「交易+媒體+數據」的綜合能力,背後邏輯都是對機構客戶的爭奪。

 

第二条路径是“多资产化”。当前大多数加密交易所仍然聚焦在比特币和以太坊等主流代币,但从长期趋势看,代币化金融资产(Tokenized Assets)将快速扩展,包括代币化国债、公司债、房地产份额甚至艺术品。交易所的角色会因此从“加密资产交易平台”转向“全资产数字化市场”。这一趋势一旦成形,不仅会显著增加交易规模,也会让合规交易所的战略价值与传统交易所接轨。在这样的格局下,谁能最先搭建多资产交易框架,谁就能率先占据市场制高点。Bullish 若能把交易所业务与媒体数据结合,提供更完善的价格发现和透明度,就可能在多资产化过程中形成差异化优势。

 

第三條路徑是「支付清算化」。穩定幣、央行數位貨幣和跨境支付基礎設施的整合,正逐漸模糊「交易所」和「支付平台」的邊界。未來的合規交易所很可能同時承擔撮合、託管、清算和支付結算的功能,成為傳統清算所和支付網路的替代或補充。 Circle 的USDC 已經走在這條路上,Coinbase 也積極推動與支付相關的合作。如果Bullish 能夠依賴媒體和數據平台的流量優勢,同時結合比特幣儲備和交易所功能,未來完全可能切入到跨境結算和機構支付領域,從而獲得新的獲利支柱。這一方向的潛力甚至可能遠超單純的交易撮合。

 

第四條路徑是「生態閉環化」。交易所如果只依賴手續費,往往難以抵禦市場波動的衝擊,因此建構更大的生態閉環,成為延長成長曲線的必然選擇。這種閉環可以包括媒體、研究、數據、錢包、託管、借貸、衍生品,甚至是NFT 和鏈上應用。 Binance 曾經用「全生態」模式快速擴張,但在合規紅線前遭遇強壓;Coinbase 則透過錢包、開發者平台和Web3 應用逐步搭建生態;Bullish 的「交易+媒體+資料」組合,本質上也是一種閉環的雛形。未來十年,誰能在閉環中找到第二成長曲線,誰就更有可能穿越週期。

 

綜合來看,未來加密交易所的競爭會是一個策略組合題:機構化提升用戶質量,多資產化擴展交易半徑,支付清算化進入更深的基礎設施層,生態閉環化則增強抗週期能力。每一家交易所都必須在這四個維度上找到平衡點。對Bullish 來說,短期依賴交易業務和比特幣儲備,中期依賴媒體和數據帶來的流量和定價權,長期則必須在多資產化和清算支付上有所突破,否則難以和Coinbase、Circle 等頭部形成對等競爭。

 

如果把這四條路徑放回地緣政治與合規環境中考察,可以發現一個更大的邏輯:未來十年的交易所,除了資本市場的參與者之外,也會是新型金融秩序的建構者。它們會在美元體系、歐盟統一市場和亞洲多中心格局的交錯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戰略支點,並透過合規化和業務多元化,把自身從「交易撮合平台」升級為「數位金融基礎設施」。這項轉型既是必然,也是門檻,只有少數平台能在監管和市場的雙重篩選下脫穎而出。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不構成對任何金融產品的推薦或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