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pher Mining:比特幣礦工到算力基礎的轉型之路
2025年08月23日 16:00 GMT
2020年,一家默默無聞的德州算力公司橫空出世,它就是Cipher Mining。這家公司背後站著礦圈巨頭比特大陸的北美佈局,而上市之路則直接透過SPAC的方式快速登陸資本市場。許多人起初並沒有預料到,它能夠憑藉鎖定風電和光伏發電的超低電價,在能源成本上構築起一道幾乎無敵的護城河。更令人驚訝的是,它並不滿足於僅僅作為一家比特幣礦工,而是很早就把目光投向了人工智慧時代最火爆的高效能運算賽道。於是,這家公司逐漸被貼上了不同的標籤,有人稱它是礦業老兵,有人則把它視為下一代算力巨頭。 Cipher是否值得投資,成為資本市場熱議的焦點。
Cipher Mining成立於2020年,總部位於美國德州奧斯汀。德州之所以成為它的落腳點,原因極為現實:這裡的工業電價常年處於全美最低區間,同時也是美國最大的風力和太陽能發電基地。在再生能源發電的高峰時段,電力供給常常過剩,電價甚至低至接近零的水平。 Cipher的商業模式緊緊抓住了這一點,它在電價最低的時段與電力供應商簽訂長達十年甚至更久的長期合同,把超低電價牢牢鎖定。在比特幣挖礦的成本結構中,電力支出往往佔比高達70%以上,長期電價優勢幾乎等於企業的生命線。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電力合約往往附帶負載調節機制,當電網在用電高峰期需要額外電力時,Cipher可以暫停挖礦,把電賣回電網,從而賺取差價。由此可見,它不只是一家礦企,更是電網體系中的「穩定器」。在電力過剩的時候吸收電力進行挖礦,在電力緊張的時候釋放電力支援電網,這種雙向彈性在降低營運成本的同時,也讓它在能源市場中佔據了獨特位置。
依托这样的能源优势,Cipher在短短几年内建起了多个大型矿场。根据最新财报,其总算力已经突破16.8 EH/s,预计到第三季度末将达到23.5 EH/s,跻身北美前列。与很多同行相比,它的扩产策略显得保守得多。Cipher采取的是长周期、低成本的扩张模式,逐步增加产能,而不是像部分矿企那样在牛市价格高企时急于加杠杆、大量购入矿机。这样的策略在熊市环境中优势尽显。当比特币价格下跌、市场环境收紧时,它依旧能够维持正向现金流,没有被高额债务压垮。相反,那些在牛市阶段通过高息贷款盲目扩张的矿企往往在熊市中陷入困境,甚至走向破产。Cipher凭借长期低价电力合同和谨慎的资本管理,使其挖矿毛利率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即便在价格剧烈波动时也能维持生存。这种稳健性在周期性极强、淘汰率极高的行业中,构成了稀缺的竞争优势。
然而,Cipher並未止步於礦業本身,而是從創立之初就規劃了第二個成長曲線-高效能運算(HPC)資料中心。與比特幣挖礦相比,HPC業務的客戶更加多元,包括人工智慧模型訓練、科學運算、氣候模擬、藥物研發、影視特效渲染以及雲端運算服務等。與單一依賴比特幣價格的挖礦業務不同,HPC的收入來源更穩定,客戶願意為算力付費的模式通常以月度或年度合約形式出現,從而帶來更持續的現金流。更重要的是,HPC硬體的使用壽命更長,可以透過升級和維護延長服役期,相比礦機更具投資可控性。 Cipher選擇在德州擴建HPC,一方面是利用超低電價提升算力的價格競爭力,另一方面是透過再生能源比例的優勢滿足大型科技企業和AI公司的ESG要求。
過去三年,人工智慧模型的參數規模從1,750億一路飆升至兆級,算力需求呈現指數級成長。 HPC已成為成長最快的IT基礎設施之一,幾乎所有大型科技公司都在加碼搶佔算力資源。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Cipher佈局得當,它的HPC業務未來不僅可能與挖礦收入持平,甚至有可能成為利潤和估值的核心驅動力。這種從週期性資產轉向長期算力基礎設施的轉型,是資本市場最為關注的部分。
Cipher的優勢不僅體現在低價電力和擴產策略上,它的隱藏優勢也同樣值得關注。首先,能源合約中的負載調節機制為其提供了額外的利潤來源,使其角色不僅是用電大戶,也是電力市場的調節閥。其次,背靠比特大陸讓Cipher在礦機採購上擁有優先權,可以持續拿到效率更高的新一代礦機。再者,它的「綠色算力」認證在當前大企業重視ESG的背景下極為稀缺,這讓它在吸引高端客戶時具備獨特壁壘。此外,Cipher還在能耗管理和算力優化上持續研發,未來可能透過技術專利提升利潤率,形成長期護城河。管理階層在能源、科技與金融領域的多元背景,也賦予公司跨界合作與策略收購的能力,進而推動HPC與礦業的協同發展。
從財務表現來看,Cipher依然帶有強烈的周期性特徵。 2025年第二季度,其比特幣挖礦收入為4,357萬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但因折舊攤提和衍生性商品公允價值變動,錄得淨虧損4,578萬美元。期末現金儲備6,270萬美元,加上1.12億美元的比特幣儲備,流動性尚可。同時,公司也發行了1.725億美元的可轉債,利率僅1.75%,為未來擴張鎖定低成本資金。表面上看,它依舊是一家典型的加密挖礦公司,財務表現與比特幣價格高度相關。但如果將正在擴展的HPC業務納入財報模型,故事就完全不同了。
HPC業務的加入使Cipher的收入結構具備抗波動性,比特幣挖礦的收入曲線如同過山車,而HPC算力租賃和數據服務的現金流更穩定,即便幣價腰斬,財報曲線也能保持平滑。毛利率層面,HPC資料中心由於設計更有效率、設備壽命較長,再加上Cipher獨有的低電力成本,具備極強的成本優勢。而AI公司和科研客戶願意為綠色、穩定、低延遲的算力支付溢價,幾乎意味著更多的純利潤。更重要的是,隨著HPC業務佔比提升,市場的估值邏輯將發生重塑,從週期性礦商切換到雲端運算和資料中心的邏輯,而這兩個賽道的估值倍數差距巨大。
不過,Cipher的高利潤故事背後也潛藏三重風險。第一,比特幣價格的波動仍會對其短期收入和股價表現產生直接影響。第二,HPC業務的執行風險不容忽視,建置大型資料中心需要龐大資本投入,客戶拓展不如預期或競爭加劇,都會拖累財務表現。第三,政策和監管的不確定性也可能對公司造成衝擊,美國若調整能源政策、提高工業用電價格或推出加密貨幣限制措施,Cipher的成本優勢和挖礦業務都會受到影響。
在估值方面,Cipher目前市值約18至19億美元,相較於Riot Platforms和Hut 8等同行,其估值水準體現了市場對其HPC轉型故事的態度。 Riot和Hut 8主要依賴比特幣挖礦,估值緊貼幣價波動,屬於典型的周期性資產,而Cipher因積極佈局HPC而獲得了一定溢價。但從整體來看,溢價幅度並不大,市場對其轉型的永續性仍持觀望態度。 2025年初,軟銀對Cipher Mining的5000萬美元PIPE注資被廣泛解讀為對其HPC潛力的認可。這筆資金規模雖不足以支撐全面擴張,但作為“入場門票”,為公司未來引入更大規模資金和合作夥伴創造了可能。
軟銀選擇下注Cipher有三個核心理由:其一是德州低電價與綠色能源的地理優勢,其二是Cipher在比特幣挖礦中展現的建設速度與執行力可以平移至HPC領域,其三是軟銀旗下大量科技公司未來對算力的需求與Cipher的算力基礎設施正好匹配。這筆投資不僅是資本層面的支持,更可能成為未來客戶匯入的關鍵管道。
全球算力市場
Cipher在幾年時間裡建成多個大型礦場。最新數據顯示,該公司算力已達16.8 EH/s,預計在季度末提升至23.5 EH/s,躋身北美頭部行列。與不少競爭對手相比,它的擴張策略異常保守。許多礦商在牛市階段往往選擇加槓桿,大量購入礦機以追逐短期利潤,但在幣價回落時常常被高負債壓垮,甚至破產清算。 Cipher則選擇逐步擴產,維持正現金流和穩健負債比率,進而在熊市中維持韌性。這種長期主義,使其毛利率和現金流穩定性明顯優於產業平均值。
然而,Cipher的真正看點在於它的第二成長曲線:高效能運算業務。 HPC不同於單一的比特幣挖礦,而是面向AI模型訓練、科學研究、藥物模擬、影視渲染等多元需求。與挖礦相比,HPC客戶結構多樣,收入模式以長期合約為主,現金流更穩定,同時硬體使用壽命更長,投資回收週期更可控。 Cipher選擇在德州擴建HPC資料中心,一方面借助電價優勢提升成本競爭力,另一方面憑藉高比例再生能源,滿足全球科技巨頭對綠色算力的ESG需求。
人工智慧浪潮帶來的算力需求幾乎是指數級成長。三年前的大模型參數規模仍停留在千億級,而如今已進入兆參數時代。根據產業預測,未來五年HPC和AI算力市場的年複合成長率可能超過25%。這種需求的爆炸性擴張,給了Cipher一個跨越週期的機會。如果佈局得當,HPC不僅能平滑加密挖礦的劇烈波動,還可能成為利潤和估值的核心驅動因素。
Cipher還有一些「隱藏優勢」往往被市場忽略。首先是能源合約的彈性,它能夠在需求反應機制下扮演電網調節者,從而額外獲得利潤。其次,背靠比特大陸的資源優勢,使其優先獲得最先進的礦機,並維持算力領先。再者,它的「綠色算力」認證在ESG背景下極為稀缺,這意味著在爭奪AI公司客戶時擁有獨特優勢。此外,公司在能耗優化、散熱技術、算力調度等方面投入研發,可望透過技術累積形成壁壘。最後,管理團隊兼具能源、金融和科技背景,既懂產業週期,也具備資本運作能力,這使得它在跨界整合上具備潛力。
財務層面,Cipher仍呈現強烈的周期性。 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比特幣挖礦收入4,357萬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但因折舊和衍生性商品公允價值變動,錄得淨虧損4,578萬美元。公司帳上現金6,270萬美元,比特幣儲備1.12億美元,流動性尚可。同時發行1.725億美元低息可轉債,為擴張儲備資金。表面上看,它依舊是典型的加密礦企,收入和利潤隨幣價波動起伏。但如果HPC業務逐漸放量,收入曲線會被徹底重塑:挖礦收入依舊如過山車般劇烈,而HPC收入則穩定上升,財報曲線趨於平滑,估值邏輯也將切換到數據中心和雲端運算的框架。
然而,Cipher的转型之路并非没有风险。首先,比特币价格依然是它的短期波动来源,市场情绪仍会显著影响股价。其次,HPC业务需要巨额前期投入,从GPU集群到网络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消耗巨大。如果客户拓展不及预期,短期内反而会拖累财报表现。第三,政策与监管环境的不确定性不可忽视,美国若上调工业电价或加强加密挖矿限制,都可能冲击其商业模式。
从估值角度看,Cipher目前市值约18至19亿美元。与同行相比,Riot Platforms和Hut 8仍以比特币挖矿为核心,估值高度绑定币价,因此波动剧烈。而Cipher因HPC故事获得了一定溢价,但总体上市场依然保守,溢价幅度不算显著。2025年初,软银注资5000万美元PIPE,被普遍解读为对其HPC潜力的认可。这笔资金虽不足以支撑全面扩张,但作为验证性资金,为未来引入更大资本和战略合作奠定基础。软银的选择体现了三个逻辑:德州的地理和能源优势,Cipher展现的快速建设与部署能力,以及软银投资组合中AI公司的潜在算力需求。换言之,这笔投资既是财务支持,也是未来客户资源的桥梁。
如果從國際對比角度看Cipher,其定位頗為獨特。美國合規交易所Coinbase和Circle屬於加密金融賽道,它們的估值邏輯更多綁定交易量和穩定幣規模;而Cipher則同時參與加密挖礦與算力基建。與北美礦企同行相比,它的能源成本和HPC佈局讓它更像CoreWeave、Crusoe這樣的算力服務商。再放眼全球,亞洲的HashKey正試圖在香港建立合規化加密平台,而中東資本正在佈局大規模HPC算力集群,歐洲則因能源成本居高不下,很難形成類似優勢。 Cipher的優點在於它的模式更接近未來全球算力基礎設施的趨勢:低電價、綠色能源、合規化和多元客戶。
未來的情境推演大致有三種。一種是悲觀情景,如果比特幣長期低迷、HPC客戶拓展緩慢,公司可能依舊被視為高波動礦企,估值難有突破。另一種是中性情景,HPC業務逐漸貢獻30%以上收入,財報曲線趨於穩定,公司估值逐步切換到資料中心邏輯,市值區間可能翻倍。最樂觀的情景是HPC快速放量,Cipher成為北美領先的綠色算力提供商,同時挖礦業務繼續維持低成本優勢,在AI算力需求爆發背景下,可能被市場重新估值為“算力基礎設施龍頭”,進入與CoreWeave等企業對標的行列。
整體而言,Cipher Mining的故事已經超越了單純的礦企範疇,它正在走向「能源+算力+金融」的複合平台。它的未來走向,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抓住AI時代的算力紅利,並在資本和政策的波動中保持穩健。如果比特幣週期決定了它的短期波動,那麼HPC的落地與擴張,才是決定它能否真正完成轉型、獲得長期高估值的關鍵。
風險性
Cipher Mining 的商業模式和未來潛力讓它兼具「週期性資產」和「成長型資產」的雙重特徵,這決定了投資者在配置時不能單純以單向押注的思路看待它,而需要結合風險對沖與組合管理來製定更合理的策略。
首先,週期風險對沖極為關鍵。比特幣價格仍是公司短期績效與現金流最直接的驅動因素,而幣價波動的不確定性極高。對沖想法可分為兩層:一是在加密市場內部,利用比特幣或以太坊期貨、選擇權來對沖部分挖礦收入的波動性,避免單一價格下跌直接侵蝕利潤;二是在傳統金融市場,結合美債或高等級債券的久期配置,透過「風險資產與無風險利率」的逆向相關,平衡組合波動。
其次,對於HPC 業務帶來的不確定性,也需要設定階段性驗證機制。 HPC 的資本開支高昂,專案週期長,初期回報不確定。投資人可以透過關注幾個關鍵指標來判斷專案進度:資料中心投產進度、簽署的算力租賃合約規模、客戶結構的集中度、以及電力成本與利用率的匹配度。如果這些指標無法持續改善,那麼HPC故事的兌現速度就可能低於預期。
从投资策略角度看,Cipher Mining 的配置方式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人群:对于高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可以将其视作周期+成长双重押注的标的,在比特币牛市与AI算力爆发周期重叠的阶段,持有可能带来显著的贝塔回报;对于稳健型投资者,更合适的方式是小比例配置,并与稳定现金流的科技巨头或传统能源资产进行对冲,形成攻守平衡;对于机构型资金,最佳做法是将 Cipher 纳入“算力主题篮子”中,和 CoreWeave、Crusoe、甚至部分云计算公司放在一起,作为新型基础设施配置的一部分。
此外,風險管理中還有兩個細節不容忽視。第一,政策和能源的不確定性需要動態監控,美國如果在未來三到五年內重新修訂能源補貼政策,或提高高耗能產業的合規門檻,Cipher的成本優勢可能被部分削弱。因此,關注政策訊號、特別是德州能源局和聯邦層級的監管變化,是投資者的必修課。第二,資本結構管理同樣重要。公司雖然透過低利率可轉債獲得了融資優勢,但如果未來擴張速度過快,融資壓力上升,也可能導致財務風險累積。投資人需要密切追蹤其槓桿率和現金流覆蓋比,避免因為資本運作不當而稀釋股東價值。
最後,如果把Cipher Mining 放到更大的產業週期中看待,它其實代表了一類「礦業轉型企業」的典型路徑。比特幣挖礦的高波動和高能耗問題,迫使礦企尋找第二成長曲線;AI 與HPC 的爆發需求,為它們提供了策略轉型的窗口。但能否真正完成從「週期資產」到「基礎設施資產」的估值切換,還需要時間和執行力來驗證。對於投資者來說,真正理性的做法並非在某一時點“重倉押注”,而是結合週期判斷與結構演進,分階段、分比例地納入組合,用倉位管理來平滑行業的不確定性。
換句話說,Cipher Mining 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能是周期與成長疊加下的贏家,也可能因為執行和環境變量承壓而長期停留在折價狀態。投資人需要做的不是去「預測」短期結果,而是設計一個能夠適應不同路徑的組合策略,在算力變革的大浪潮中,既保留足夠的進攻空間,也為不確定性留足防守緩衝。
競爭格局
美國本土的競爭對手主要是Riot Platforms、Marathon Digital、Hut 8 等幾家礦企,它們在算力規模上都有一定優勢,但大多仍依賴傳統的挖礦收入模式。 Riot 和Marathon 在多頭市場中擴張迅速,但因為融資方式較激進,在熊市中常承受較大債務壓力。而Hut 8 與其他礦商的合併重組,也暴露出週期產業中「靠併購才能續命」的慣性邏輯。相較之下,Cipher 透過長期電力合約鎖定成本,再加上較為穩健的擴產節奏,避免了高槓桿陷阱,這使得它在財務韌性上優於多數同行。
更有趣的是,與Coinbase 或Circle 這類走「合規金融化」路徑的加密公司不同,Cipher 試圖從「能源+算力」切入,把未來的成長核心押注在HPC 業務上。也就是說,它不是去爭取用戶端的合規入口,而是去提供底層基礎設施。如果說Coinbase 是“合規金融入口”,Circle 是“穩定幣通道”,那麼Cipher 就是“算力供給平台”。三者在加密產業中的角色不同,但背後的邏輯一致:在高波動的產業裡,誰能搭建跨週期的護城河,誰就能走得更遠。
放眼國際市場,中國礦商的故事更能反襯Cipher 的優勢。 2021 年中國全面禁止比特幣挖礦後,大量算力外流,北美成為新的中心。但中國礦企當年的擴張邏輯幾乎清一色依賴“低電價+ 高槓桿”,一旦監管政策轉向,所有優勢瞬間消失。 Cipher 的路徑明顯是從這一經驗中吸取了教訓:它不依賴灰色政策套利,而是直接把自己嵌入德州的能源結構中,用合規身份鎖定長期生存權。這種路徑更像是從「投機型礦企」到「能源型基礎設施企業」的升級。
如果再把視角擴展到AI 產業,Cipher 的HPC 佈局就更值得玩味。 CoreWeave 已經成為算力即服務(Compute-as-a-Service)的獨角獸,拿下了包括OpenAI 在內的一些頂級客戶,估值超過百億美元。 Crusoe Energy 則透過天然氣回收+ 資料中心模式,吸引了Google等客戶注意。而傳統雲端運算巨頭如AWS、Google Cloud、Microsoft Azure,本身在算力市場的佈局也在快速擴張。相較之下,Cipher 的優勢並不在客戶資源層面,而是在成本與綠色能源這一塊。未來AI 算力市場的競爭可能分為兩個維度:一類是以客戶生態和軟體集成為主的巨頭,一類是以能源優勢和成本障礙為核心的基礎設施供應商。 Cipher 顯然屬於後者,它是否能跑出來,取決於它是否能在價格與永續性上保持領先,並逐步建立長期客戶關係。
從政策角度來看,美國能源政策和加密監管的走向,可能是決定Cipher 命運的最大變數。德州目前對能源自由化的支持,是Cipher 得以快速發展的根基,但這並非沒有風險。如果未來聯邦層級對高耗能算力中心施加更嚴格的監管(無論是從ESG 角度還是從碳排放角度),Cipher 的「低電價」護城河可能部分被削弱。同時,加密貨幣的合規進程仍存在高度不確定性,如果未來加密相關企業在融資和上市通道上受到新的約束,Cipher 的資本運作能力可能會受到限制。不過,正因為這些不確定性,Cipher 才具備“轉型紅利”的可能:它越早把HPC 業務做大,就越能淡化自身“礦企”標籤,轉而成為“綠色算力公司”,獲得政策與資本市場的雙重加持。
未來展望來看,Cipher 的策略路徑大致有三種可能。第一條路徑是“礦業主導,HPC 輔助”,也就是延續目前的模式,挖礦仍是現金流的核心,而HPC 作為增量業務逐步成長。這種模式風險較高,但短期內可能較符合公司的資源禀賦。第二條路徑是“HPC 主導,礦業托底”,也就是將HPC 打造成核心增長引擎,逐漸讓挖礦收入成為“補充現金流”,用來對沖HPC 初期的資本開支風險。這種模式的估值天花板更高,但需要更長的客戶培育和資本投入。第三條路徑則是“能源平台化”,Cipher 可能把自己從單一礦企和算力提供商,轉型為綜合性的能源—算力樞紐,既參與電力市場調節,又向AI、科研、金融等行業提供綠色算力,甚至可能在未來探索區塊鏈以外的計算應用。這種模式如果成功,它的市值邏輯可能會從「週期資產」徹底切換到「基礎設施資產」。
綜上,Cipher Mining 代表了一個特殊的投資樣本:它既有比特幣挖礦的高波動屬性,又有AI 算力的高成長潛力,兼具風險與機會。資本市場對它的估值仍然偏低,反映了投資者對其轉型故事的不確定性。但正因為這種不確定性,才給了前瞻投資者「低位介入」的機會。如果未來HPC 業務兌現,公司可能進入一個新的估值區間;如果轉型受阻,它仍然會被視為週期性礦企,估值受限。對於投資者而言,這是一場關於能源、科技與金融的“三重賭局”,關鍵在於能否準確把握節奏,既不被短期波動嚇退,也不在長期成長兌現前失去耐心。
產業週期和前景
如果把Cipher Mining 的市值和估值邏輯放在一個時間軸上觀察,會發現這家公司疊加了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敘事。在2021 年透過SPAC 上市時,Cipher 被普遍看作是“比特大陸在北美的影子”,投資者給予它的估值錨定是“礦業週期”,即幣價—算力—產出—現金流的傳統鏈條。當時的資本邏輯非常直接:比特幣價格上升,礦商獲利能力增強,估值隨之水漲船高。到了2022 年和2023 年的熊市週期,Cipher 因為相對低槓桿而保持了更高的存活率,但市場給予它的估值仍然是“週期資產折價”,反映出投資者對挖礦行業整體高波動、高不確定性的擔憂。
然而,當2024 年公司開始明確提出HPC 轉型策略時,估值邏輯出現了潛在的切換。市場開始把Cipher 與傳統礦企做區隔,試著把它放進「資料中心—算力基礎設施」的估價框架裡。這項變化極為關鍵,因為礦商的估值倍數通常被壓縮在3—5 倍EV/EBITDA,而資料中心和雲端運算企業的估值往往能達到10 倍以上,甚至在高速成長階段超過20 倍。換句話說,如果Cipher 能讓HPC 業務的收入和利潤佔比快速提升,它的估值倍數就有可能從“低週期”切換到“高成長”,這背後意味著市值空間可能翻倍甚至數倍的潛力。
在資本運作的路徑上,Cipher 顯然正在為這項轉型做準備。軟銀的PIPE 投資就是一個典型案例,這筆5000 萬美元的資金遠不足以支撐大規模HPC 數據中心建設,但它的意義在於「驗證」與「背書」。透過引入軟銀,Cipher 開啟了一個全新的資本合作管道,一旦未來HPC 的客戶需求得到確認,公司就可能透過更大規模的股權融資、債務融資甚至策略合作來加速擴張。在資本市場的邏輯中,先拿到驗證性資金,再用業績和客戶證明模式,最後吸引大規模資金進場,這是典型的成長股路徑。如果Cipher 能走完這條路徑,它可能會成為少數從「礦業股」轉向「科技股」的企業之一。
從產業週期鏡像來看,Cipher 目前所處的位置有點類似2019 年的Coinbase 和2021 年的Circle。前者在經歷了2018 年的加密寒冬後,透過合規和交易規模的擴張進入了估值新周期;後者則是在政策拐點與穩定幣需求上升的背景下,透過上市放大了自身的價值重估。 Cipher 的不同之處在於,它並非直接面對使用者或監管的終端壓力,而是透過能源與算力基礎設施來承接需求,這讓它的故事更接近「能源科技公司」而非「純加密公司」。如果說Coinbase 是“交易入口”,Circle 是“金融工具”,那麼Cipher 更像是“能源與計算的交匯點”。
在長期前景上,Cipher 有幾條可能的演化路徑。第一,成為北美綠色算力的標桿,憑藉德州電力市場的獨特地位和綠色能源比例,滿足越來越多科技企業的ESG 需求。這種路徑的優點在於政策契合度高,劣勢在於競爭可能逐漸加劇。第二,逐步淡化比特幣挖礦業務,讓HPC 成為核心成長引擎,甚至可能在未來切入更廣泛的「AI 基礎設施」領域,例如邊緣運算、分散式算力網路。這種模式一旦成功,會讓Cipher 的估價邏輯徹底切換。第三,更激進的可能性是把自己塑造為能源—算力平台,既參與電力調度,又承接AI 和區塊鏈的多元化算力需求,這種模式的市值天花板最高,但執行難度也最大。
當然,不可忽視的是,這些路徑的成敗仍取決於幾個關鍵變數:比特幣價格是否維持在合理區間,德州能源市場的穩定性和政策導向,HPC 客戶的拓展速度,以及資本市場對「能源型算力公司」敘事的接受度。如果這些條件同時站在Cipher 這邊,它可能在未來五年內從一家週期性礦企成長為全球算力基礎設施的重要玩家;如果條件偏離,它則可能被重新拉回到礦業週期的軌道,被市場繼續用「低倍數」定價。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不構成對任何金融產品的推薦或投資建議。

郵件訂閱
訂閱我們的郵件服務,您將獲得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