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克起訴川普:聯準會獨立性的法律與制度考驗
2025年08月29日 07:06 GMT
2025年8月28日,聯準會理事會成員莉薩·庫克在美國哥倫比亞特區聯邦法院對總統唐納德·川普、聯準會主席傑羅姆·鮑威爾以及聯準會理事會本身提起訴訟。該訴訟旨在阻止川普試圖將其從職位上移除的行為,理由是川普違反了《聯邦儲備法》,該法要求總統僅能在「有正當理由」的情況下解除聯準會理事職務。
川普於2025年8月25日宣布解除庫克職務,依據是她2021年抵押貸款申請中涉嫌欺詐,即將密西根州和喬治亞州的房產均申報為主要住所。庫克的法律團隊認為這些指控不構成“正當理由”,並視其為破壞聯準會獨立性的企圖。
針對庫克申請臨時限制令的聽證會定於2025年8月29日上午10點東部時間舉行,由拜登總統於2021年任命的賈·科布法官審理。截至目前,聽證會結果尚未公佈。
聯準會獨立性的歷史背景
聯準會系統於1913年通過《聯邦儲備法》由國會建立,旨在應對1907年金融恐慌,提供穩定的銀行框架。這項立法源自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多次銀行危機,包括1893年恐慌,導致數千家銀行倒閉。
最初,聯準會的獨立性有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主要用於資助政府債務,透過購買國債維持低利率,支持戰爭融資。真正的操作獨立性源於1951年的財政部-聯準會協議,該協議使聯準會擺脫了以固定利率貨幣化財政部債務的義務,轉而優先控制通膨和經濟穩定。這項協議源自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韓戰期間的政治壓力對貨幣政策的干擾,當時哈里·杜魯門總統曾希望透過影響聯準會以維持低利率融資戰爭,但最終協議確立了聯準會的政策自治。
歷史上,聯準會獨立性多次面臨威脅。一個顯著例子是1930年代大蕭條時期,當時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透過1933年銀行法案重組美聯儲,增強其中央權威,但也增加了總統對理事任命的影響。另一個關鍵事件是1951年杜魯門總統迫使聯準會主席托馬斯麥凱布辭職,因其拒絕維持低利率支持韓戰融資。這並非正式解除,但體現了行政壓力對聯邦儲備銀行領導的潛在影響。
在1970年代,理查德·尼克森總統對聯準會主席伯恩斯施壓,要求維持低利率以支持其連任,導致滯脹——高通膨與經濟停滯並存。通膨率高峰超過每年13%,失業率升至9%。
相反,保羅·沃爾克從1979年至1987年的任期展示了獨立性的益處;他於1981年將聯邦基金利率提高至20%以上,將通膨從1980年的13.5%降至1983年的3.2%,儘管最初失業率升至10.8%,但最終結束了滯脹時期。
近年來,唐納德·川普在2017-2021年第一屆任期內多次公開批評聯準會主席鮑威爾,要求降息,甚至威脅解除其職務。 2019年,四位前聯準會主席——保羅·沃爾克、艾倫·格林斯潘、本·伯南克和珍妮特·耶倫——聯合發表聲明,警告總統對聯儲領導的移除威脅將破壞其獨立性。
川普的推文批評聯邦儲備銀行政策曾導致市場波動,一項研究顯示其2019年推文造成短期債券殖利率上升,反映投資人對獨立性擔憂。此外,安德魯傑克遜總統在1830年代反對第二合眾國銀行,導致其憲章未續簽,這雖非美聯儲,但預示了行政權力對中央銀行的潛在影響。
這些歷史事件強化了共識,即獨立的中央銀行透過隔離政策免受短期政治目標影響,支持長期經濟穩定。聯準會的獨立性設計源自於國會意圖,避免貨幣政策被選舉週期或財政需求主導。
理事解除的法律基礎
《聯邦儲備法》規定理事任期為14年,總統僅能在「有正當理由」下解除職務。該術語在該法中未明確定義,但基於其他獨立機構的先例,通常解釋為效率低下、失職或瀆職。
庫克的訴訟主張,抵押貸款指控——源於她2022年任命前的申請——不符合這一標準,因為缺乏故意、損害或與官方職責相關的證據。她的律師將這些指控描述為可能的文書錯誤,無實質性,且任職前行為除非涉及嚴重不當行為,否則不能作為解除理由。
法律先例主要源自於1935年最高法院在漢弗萊執行人訴美國案的裁決,該案涉及聯邦貿易委員會委員威廉·漢弗萊。法院裁定,總統不能僅因政策分歧解除獨立機構官員,這項原則適用於聯準會,強調國會可透過「正當理由」條款保護機構免受行政任意幹預。 1953年維納訴美國案進一步確認了這項保護,涉及戰爭索賠委員會委員,法院重申移除需基於法定理由而非政治動機。
然而,最近最高法院裁決顯示移除權限制的演變。2020年塞拉訴消費者金融保護局案中,法院裁定對該局局長的移除限制違憲,賦予總統更廣泛移除權。2021年柯林斯訴耶倫案類似,涉及聯邦住房金融局局長。2024年4月9日,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茨簽署了一項命令,允許川普政府暫時罷免國家勞工關係委員會、功績制度保護委員會的兩名董事會成員。2025年5月22日,最高法院再次裁定,川普可以解僱包括國家勞工關係委員會在內的獨立聯邦機構的成員。
儘管如此,最高法院從未直接審理聯準會理事移除案。2025年5月的一份未署名命令指出聯準會的「獨特準私人結構」,這可能暗示其保護力度可能更強,與其他機構不同。歷史上,無總統嘗試移除聯準會理事,這使得庫克案成為首例,潛在上訴至最高法院將測試這些先例的應用。
聯準會的結構也進一步支持獨立性:理事會擁有預算自治,政策決策無需總統或國會批准。該法設計任期交錯,避免單一總統主導理事會。
指控分析與庫克的辯護
對庫克的指控源於川普任命的聯邦住房金融局局長比爾·普爾特,他於2025年8月20日將此事移交司法部。普爾特聲稱庫克在2021年抵押貸款申請中虛假申報了多處房產作為主要住所。川普以此為由要求她辭職。
庫克尚未面臨民事或刑事指控,她的團隊認為這些問題未經證實且與聯準會角色無關。他們主張,即使有錯誤,也缺乏故意或利益,無法達到「正當理由」門檻。律師阿貝·洛威爾在訴狀中指出,該行為發生在任職前,不影響公職履行。
法律專家普遍認為,川普政府面臨多重法律障礙。首先,需證明庫克的行為與公職履行存在關聯,而現有證據僅涉及私人財務問題;其次,需突破「漢弗萊執行人」案確立的先例,該判例明確總統不能因政策分歧罷免獨立機構負責人;最後,最高法院2025年5月的一份未署名命令曾暗示,美聯儲僱員作為「獨特結構的準私人實體」,其可能享有其他聯邦機構的職位。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2月,川普政府曾表示最高法院應推翻「漢弗萊執行人」案判例,認為其侵犯了總統對行政部門的控制權。此前,川普解僱國家勞工關係委員會和功績制保護委員會成員的行為也引發法律訴訟,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茨曾裁決暫時中止相關成員復職。這些動向使得目前案件的司法走向更具不確定性。
可能的結果
川普解僱庫克的決定公佈後,金融市場立即出現反應。 2年期美債利率驟降,美元指數一度下跌,黃金價格上漲,反映投資人對聯準會獨立性的擔憂。市場分析認為,事件加劇了對貨幣政策可能受政治幹預的擔憂,導致投資者轉向避險資產。市場對政策不確定性增加的擔憂不斷加劇,2025年8月全國商業經濟協會調查顯示,96%的經濟學家擔憂聯準會獨立性受威脅。
從制度層面來看,事件對聯準會的人事結構可能產生影響。目前聯準會理事會由7名成員組成,川普在第一任期已任命兩名理事,若成功解僱庫克並任命繼任者,加上已提名的史蒂芬·米蘭,可能在理事會中形成4人多數。儘管貨幣政策最終由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決定,該委員會包括7名理事和5名地區聯邦儲備銀行行長,但理事會多數地位仍可能增強川普對政策的影響力。
聯準會獨立性對貨幣政策可信度至關重要。截至2025年7月,失業率為4.2%,非農業就業成長疲軟,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4.25%-4.50%。2025年9月16-17日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會議可能討論降息。若獨立性受損,政治化決策可能導致寬鬆政策,增加通膨風險。歐洲央行官員奧利雷恩警告,聯準會獨立性削弱將推高美國通膨。
從司法程序來看,華盛頓聯邦地區法院已於8月29日舉行聽證會,決定是否發布臨時限制令,在案件審理期間暫停川普的罷免決定。負責審理此案的法官Jia Cobb由前總統拜登於2021年任命。
法律界普遍預計,無論初審結果如何,案件最終可能上訴至最高法院,而最高法院的裁決將重新定義總統與聯準會之間的權力邊界。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不構成對任何金融產品的推薦或投資建議。

郵件訂閱
訂閱我們的郵件服務,您將獲得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