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我們的服務
更多
更多
更多

逢低買進正在成為當下市場的「海妖之歌」

FoolBull FoolBull

2025年08月30日 23:26 GMT

關鍵點:

  1. 散戶在被動資金流與聯準會兜底的心理驅動下,將下跌視作機會,但這種信念依賴市場穩健與央行幹預。一旦外部衝擊來臨,結構失穩,逢低買入將失效並加劇風險;

  2. 被動ETF和指數基金的持續流入強化了大型股的市值膨脹,市場集中度創互聯網泡沫以來新高,導致價格發現功能減弱、波動率下降下的穩定掩蓋了潛在脆弱性;

  3. 投資人不必退出市場,但需帶「護欄」操作:維持現金儲備、優選基本面穩健的公司、使用對沖工具降低尾部風險,避免高槓桿,並在高估值階段適時兌現收益,以應對潛在的反轉。

 

今年以來,ETF資金流向便是最好印證。散戶幾乎本來能把拋售看作機會,因此每一次下跌都被解讀為入場時機。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機構投資者更選擇持幣觀望,增設對沖,耐心等待訊號的確認。

 

資金流動的變動也清晰可見。當下散戶熱情往往受市場動能和社群媒體(如Reddit、TikTok)上資訊和資訊影響。被動指數也慢慢改變市場邏輯,我們可以看到資金在自動流入的客觀影響下正建構出趨勢:如果股價下跌,資金且源源不斷流入,那股價下跌到上漲的緩衝衝擊速度便能被快速修復,英偉達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此這樣的現象進一步強化了散戶的信念-「每一次下跌終將反彈」!

 

但是我們也應該知道,這樣的假設充滿風險。

 

邁克爾·格林曾形容當下的市場已演變為一個“無意識的機器人”,當前指數基金和其他被動工具以機械式的買入行為主導市場,對估值毫無敏感度。傑西·利弗莫爾在《投機方法》中也提出類似觀點:被動基金追蹤市值加權指數價格越漲,買入力度越大,而基本面幾乎被忽略。這推動了大型公司的市值膨脹。如今標普500前十大公司權重已超過38%,集中度水準堪比網路泡沫時期。

 

因此,不斷的上漲趨勢反過來又滋養了散戶的「逢低買進」心態。大型股的持續走強製造了趨勢牢不可破的錯覺,吸引更多資金湧向被動ETF,與之相輔的是散戶加碼選擇權與短期投機操作。整體上被動買入與散戶投機之間的反饋循環推升了市場,但同時也讓估值與現實脫節。

 

隨著波動率下降,市場的韌性表象掩蓋了更大的脆弱性,如果外部衝擊到來,反饋循環便可能反向放大風險。今年四月川普的關稅風暴就是一個典型的印證。

 

 

 

「逢低買進」的歷史與當下隱憂

 

「逢低買進」並不是新鮮策略了。 1999年,科技股每次下跌5% 以上,散戶便蜂擁而入,這在短期內確實十分奏效,但也不是絕對的。例如網路泡沫破裂時投資人便慘重損失。 2008 年金融危機期間,巴菲特曾號召投資者“買美國貨”,最終證明正確,但許多過早進場的投資者在2009 年3 月觸底前已承受逾30% 的虧損。因此只有在市場結構穩健時,逢低買入才具備一定安全效應;而若市場處於非穩定時期,下跌極易演變為斷崖式暴跌,逢低買入並不管用。

 

散戶往往忽略這一點。他們習慣把市場的波動調整看做是一次短期的機會,因此忽略了風險訊號,追逐動能而輕視估值與宏觀環境。金融危機後,估值的變化不斷擴大,小盤與大盤、價值與成長、國際與本土的差距愈加明顯。根本原因在於零利率和央行幹預頻繁出現,因此製造了所謂的「道德風險」。

 

「道德風險」指的是:即便人們可以規避風險,但因為有保險或外部保護,他們缺乏防範風險的動機。在投資語境下,散戶普遍相信聯準會會在危機時刻出手“兜底”,為他們投下隱形保險。於是,他們願意在風險最高的資產上加上槓桿、不斷抄底。

 

這種假設的危險之處便是:被動資金流和央行幹預並不是持續存在且及時的。 2020 年疫情初期,ETF 的交易價格一度大幅低於淨值,價格發現機制失效,直到聯準會再次救市。這種救助首要目標是穩定整體的結構,但卻進一步削弱了市場效率,也就是介入性。研究顯示,隨著被動資金佔比上升,不相關股票之間的相關性明顯提高,市場更是一體化的,股價下降、央行救市的多次發生讓自由市場的定價體係受到影響。

 

在牛市環境下,脆弱性被掩蓋。但當市場資金收緊、外部衝擊來臨時,風險會迅速放大。諷刺的是,如今正是散戶資金主導流向,強化了「逢低買進」的循環。但這種循環的前提是持續的被動資金流入與央行支持——並不具備長期可持續性。

 

如果下次危機中,聯準會無法或不願出手,市場會發生什麼事?

 

 

 

聯準會的選擇

 

如果聯準會不再出手,市場可能受到多方面的衝擊。首先,突發事件可能迫使被動基金集體拋售,從而打破過去十多年所形成的市場慣性機制。其次,宏觀層面的衝擊同樣持續存在,信貸收緊、地緣政治升級或經濟衰退都可能讓資金流入枯竭。第三,大型科技公司的獲利若低於預期,或績效指引下調將直接削弱對市場主導權重股的信心。最後,若利率或通膨意外走高、融資成本上升,槓桿被迫出清,那去槓桿的連鎖反應可能放大市場下跌。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當估值被推升至極端水平,同時槓桿率急劇上升時,引發均值回歸的催化劑並不需要多大。估值不僅是市場觸頂的直接誘因,這也為後續下跌幅度的預測帶來了方向的指引。如今美國市場的估值已處於歷史高位,而綜合估值指標近期更是刷新紀錄。對長期多頭而言,這並不是好兆頭。

 

一旦上述情境出現,散戶將首當其衝。原因在於,目前逢低買進的前提假設是市場結構穩固,有聯準會提供兜底。但如果這個結構動搖,缺乏保護的散戶往往會成為第一批受損的群體。

 

這就引出了一個更現實的問題:投資人現在該如何應對?答案並不是徹底退出市場,而是繼續參與,但必須選擇性以及帶著護欄。保留一定的現金儲備,在波動加劇時現金不但不是負擔,反而能提供彈性和選擇權。將投資重點放在基本面穩健的優質公司,這些公司擁有健康的資產負債表、穩定的現金流和持續派息能力,能在不確定環境中提供緩衝。同時,戰術性對沖工具也不可或缺,反向ETF 或看跌期權可以在市場下跌時抵消部分風險。

 

另一個關鍵點是避免高槓桿。過去十五年,在零利率和聯準會庇護下,槓桿投資似乎無往不利,但若環境改變,槓桿只會放大風險。除此之外,多元化配置同樣重要。將被動投資與主動管理結合,將成長與價值搭配,同時適度引入替代投資,都能降低集中風險。最重要的一點是,投資人要願意在估值明顯偏高時兌現收益。現金同樣是一種部位,尤其是在周期轉換的節點上。

 

市場運作具有週期性。在過去十五年,零利率、央行支持與被動資金流入構成了「逢低買入」得以反覆奏效的土壤。但如果世界發生變化,而投資人仍固守舊有邏輯,那麼等待的將不是新一輪復甦,而可能是更深刻的衰退。

 

「聯準會看漲選擇權」會一直管用嗎?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不構成對任何金融產品的推薦或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