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iPhone 17系列定價穩定扛起關稅壓力,但AI進度仍顯落後
2025年09月10日 05:43 GMT
當地時間9月9日,蘋果2025年秋季發表會如期舉行,推出了iPhone 17系列、AirPods Pro 3以及Apple Watch系列更新產品。這次發表會延續蘋果的硬體迭代策略,專注於優化晶片效能、影像系統和健康監測功能,同時融入AI元素以提升使用者體驗。
然而,儘管產品線全面更新,但發布會後蘋果股價低開後衝高回落,最終下跌1.48%,報234.35美元/股,總市值為3.48萬億美元,盤後股價繼續走低0.38%,市場反應投資者對蘋果新品缺乏顛覆性創新感到失望。
圖源:TradingView
新品規格與功能評估
蘋果發表會推出四款iPhone、AirPods Pro 3以及三款Apple Watch,產品線涵蓋手機、耳機和穿戴式裝置。整體來看,這些更新強調硬體規格提升和功能集成,但未引入顛覆性設計變革,如折疊螢幕或全新互動模式。這可能限制新品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尤其在智慧型手機市場飽和的環境下。
其中,iPhone系列作為核心收入來源,此次推出四款機型形成完整產品矩陣:iPhone 17基礎款、iPhone Air、iPhone 17 Pro及Pro Max,覆蓋從799美元到1199美元(5999元到9999元人民幣)的價格區間,首次亮相的 iPhone Air 成為市場關注焦點。
iPhone 系列的技術演進呈現出基礎功能普及化與高端功能專業化的雙重路徑。基礎款 iPhone 17首次在標準版上引入120 Hz Pro Motion自適應刷新率技術,螢幕尺寸擴大至6.3吋OLED,後置相機升級至4800萬像素融合式雙攝系統,這些此前僅限Pro系列的功能下放,顯著提升了基礎款的產品力。值得注意的是儲存策略調整,全系取消 128GB 選項,以256GB起步,且基礎款保持5999元起售價不變,透過「加量不加價」的策略提升性價比。
圖源:蘋果
高盛分析師認為,這項調整將有效刺激持有iPhone 14及更早機型用戶的升級需求,該群體佔當前用戶基數的近半數。
Pro系列則在性能與散熱上實現突破,搭載的A19 Pro晶片性能較上一代提升40%,配合全新的VC均熱板散熱系統,持續性能輸出提升達40%。影像系統採用三顆4800萬像素鏡頭,支援8倍光學變焦和Pro Res RAW格式拍攝,強化了對專業創作者的吸引力。
圖源:蘋果
而iPhone Air作為全新品類,以5.64毫米厚度和165克重量成為“最輕薄iPhone”,搭載A19 Pro芯片的精簡版本,採用鈦合金框架與超瓷晶面板平衡輕薄與強度,6.5英寸屏幕峰值亮度達3000尼特,創下iPhone史上新高。
圖源:蘋果
網路技術迭代成為本次iPhone升級的隱性亮點,四款新機均配備自研N1無線網路晶片,其中iPhoneAir進一步搭載升級版C1X調變解調器,理論上支援更快的蜂巢式網路連線。但該機型全面取消實體SIM卡槽,僅支援eSIM技術,在中國大陸地區僅限中國聯通用戶透過離線營業廳啟動使用,此限制可能影響其在國內市場的普及速度。
穿戴式裝置產品線本次也迎來重要更新。AirPods Pro 3主動降噪能力較上一代提升2倍,新增基於Apple Intelligence的即時語音翻譯功能,支援雙向跨語言交流,並內建PPG心率感測器,可監測50種運動類型的心率數據,單次充電續航延長至8小時。定價1899元的策略使其在高階無線耳機市場保持競爭力,但較前代1,799元的起售價仍有小幅上漲。
圖源:蘋果
Apple Watch系列則著重於強化健康監測與通訊能力。Series 11成為蘋果首款支援5G蜂窩網路的智慧手錶,相容於三大營運商網絡,新增高血壓提醒功能,透過光學心率感測器分析30天血管反應數據實現慢性高血壓預警。Ultra 3則升級衛星通訊功能,天線設計最佳化使訊號強度加倍,在無蜂窩網路覆蓋區域可向緊急服務發送簡訊並分享位置,顯示器尺寸創Apple Watch歷史新高。SE 3作為入門款,定價1999元,新增腕部溫度感應與睡眠呼吸中止症檢測功能,顯著提升性價比。
圖源:蘋果
硬體升級的整體邏輯顯示,蘋果正將成熟技術向更低價位段下放,同時在高階機型上探索專業功能邊界。這種策略既有利於擴大用戶基數,又能維持高階產品的溢價能力,但也反映出缺乏跨時代創新的現實——所有升級均停留在參數優化與功能整合層面,未出現如iPhone 4的視網膜螢幕、iPhone X的Face ID那樣的顛覆性突破。
AI戰略進展始終滯後
儘管蘋果在本次發表會上展示了多項AI相關功能,但與Google、微軟等科技巨頭相比,其AI策略仍顯滯後,這種滯後體現在技術參數與產品落地節奏與生態整合深度。發表會數據顯示,Apple Intelligence主要依賴30億參數的設備端模型,而競爭對手的雲端AI系統普遍達到萬億參數規模,即使蘋果雲端模型也僅為1500億參數,在自然語言處理、多模態交互等核心能力上存在代際差距。
AI功能的應用場景集中在影像處理、健康監測與語音互動三大領域。iPhone 17系列的AI影像能力實現提升,透過即時場景辨識優化拍攝參數,影片拍攝中可智慧去除路人並優化光線條件,Pro Max機型搭載的AI多焦段融合演算法使微距到10倍光學變焦的畫質保持專業水準。
健康監測領域的AI應用則反映了蘋果的差異化路徑。Apple Watch Series 11內建心梗預警系統,透過48小時連續資料分析實現在地化風險提示,所有資料均在裝置端處理,不上傳雲端,這種「隱私優先」的設計思維延續了蘋果一貫的產品哲學。非侵入性血糖監測功能透過光學感測器與AI演算法結合,無需採血即可實現血糖水平監測,進一步拓展了穿戴式裝置的健康管理邊界。AirPods Pro 3的AI應用則聚焦於即時翻譯與環境感知,支援多語言雙向即時翻譯,配合主動降噪功能實現跨語言無障礙交流,智慧環境音切換功能可根據使用者活動狀態自動在降噪與通透模式間切換。
圖源:蘋果
國行版AI功能的特殊架構反映了蘋果在合規性與使用者體驗間的平衡。為符合中國資料安全法規,國行版Apple Intelligence採用端雲協同混合架構:本地端由30億參數基礎模型處理隱私敏感指令,確保核心資料不出設備;雲端則由百度文心一言70億參數模型承擔複雜推理任務,其中文理解準確率較海外版ChatGPT提升18%;合規層由阿里巴巴實時過濾系統負責,其中文理解準確率較海外版ChatGPT提升18%;合規層由阿里巴巴實時過濾系統負責,可在0.3秒內識別違規內容。這種架構設計雖滿足了監管要求,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AI功能的反應速度與連貫性。
圖源:蘋果
市場數據顯示,AI策略的滯後已開始影響蘋果的市場競爭力。根據Canalys發布的報告,預計2025年全球AI手機滲透率將達到34%,但蘋果產品的滲透率仍較為緩慢。在中國市場,儘管蘋果仍佔據近四成的高階智慧型手機份額,但部分用戶因內建AI功能缺失已轉向第三方應用程式替代,這可能成為未來市場份額下滑的隱憂。
與硬體創新的明確路徑相比,蘋果的AI策略呈現出明顯的被動跟進特徵。CEO蒂姆・庫克在財報電話會議上強調AI是「本世代最深遠的技術之一」,並披露2025年已收購7家AI相關企業,但這些收購尚未轉化為產品層面的突破性體驗。在OpenAI、Google等公司加速推進AI大模型與硬體設備融合的背景下,蘋果的謹慎態度雖使其避免了隱私爭議,卻也可能錯失AI改變用戶體驗的戰略窗口。
華爾街觀點
發表會後的分析師評價呈現明顯差異。高盛分析師認為,iPhone 17系列的螢幕升級、相機改進和處理器增強將有效刺激舊機用戶升級,預計2025和2026財年iPhone業務收入將分別成長5%和7%。Morningstar分析師William Kerwin則對iPhone Air的市場潛力持謹慎態度,認為這種「瘦身版」設計未必能顯著推動整體銷售。而Forrester副總裁Dipanjan Chatterjee指出,本次發表會缺乏重大設計變革或新形態因素,難以刺激超級升級週期。
市場對蘋果定價策略的反應複雜。摩根大通數據顯示,iPhone 17 Pro透過取消128GB選項、以256GB起步的方式,將起售價從999美元隱性提升至1,099美元,平均售價預計將上漲50美元。這種策略短期內有助於維持毛利率,但長期可能加劇與安卓高階機型的價格競爭。尤其在中國市場,華為等競爭對手正加速AI功能迭代,蘋果的價格溢價面臨更大挑戰。
從股價技術面來看,蘋果股票在發表會前三個月累積報酬率14.35 %,跑贏標普500指數的4.96%,但一年期報酬率為負,明顯落後大盤指數,反映出投資人對長期成長前景的擔憂。Volatility模型顯示,蘋果股價短期內可能在226.65美元至234.33美元區間波動,67%機率維持震盪格局。
圖源:TradingView
此外,更多分析師指出,蘋果在AI領域的滯後可能對其長期競爭力造成實質損害。數據顯示,目前安卓陣營的AI功能已覆蓋超過10億台設備,而蘋果產品的AI滲透率僅8%。在下一波由AI驅動的換機潮中,蘋果可能面臨被邊緣化的風險。
蘋果計劃在2025年底前透過與中國企業的合作,在中國市場推出符合本地法規的Apple Intelligence功能。這項舉措能否幫助蘋果挽回在中國市場的頹勢,仍有待觀察,因為屆時安卓陣營可能已完成新一輪AI功能迭代,蘋果先發優勢進一步縮小。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不構成對任何金融產品的推薦或投資建議。

郵件訂閱
訂閱我們的郵件服務,您將獲得最新資訊